民企良言:中国民企“美丽的昙花”


有一种美丽的花朵,绽开时灿烂夺目,但却为时极短,艳丽耀眼几乎只是一瞬间,然后便迅速凋谢。这就是昙花。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李华刚认为,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规律就像昙花一样。这是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五千年历史中第一次出现了如此汹涌澎湃的商业大潮。即便是在全世界,也找不出第二个如此多企业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竞相诞生、各展风骚的例子。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突出的特点。但是,大量企业短期内便偃旗息鼓、纷纷倒闭破产,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
把焦距调到20世纪末:
王遂舟的郑州亚细亚集团倒闭了;乔赢的红高粱连锁店倒闭了;周作亮的幸福集团倒闭了;怀汉新的太阳神集团倒闭了;吴炳新的三株集团倒闭了;姬长孔的秦池集团倒闭了;胡志标的爱多集团倒闭了,胡志标本人被判刑8年;姜伟的飞龙集团倒闭了;史玉柱的巨人集团倒闭了;牟其中的兰德集团倒闭了,牟其中本人被判处无期徒刑;张树新的瀛海威公司被转卖,自己被逼出局;孙寅贵的百龙集团倒闭了;邓智仁的玫瑰园破产了。
再把焦距调到21世纪初:
2002年,上海华晨集团发生重大危机,董事长仰融因涉嫌经济犯罪被辽宁省公安部门逮捕,华晨集团资产由财政部划归辽宁省政府接管。
2002年,海南赛格信托有限公司宣布破产,清盘中发现其总债务高达80亿元人民币,公司负责人李建明、万善颐、阮庄生被海南省人民法院判处二至三年有期徒刑,公司被法院判交罚金2069万元。
2003年初,杨斌的欧亚集团和“荷兰村”陷入严重危机,曾被任命为北朝鲜新义州特首的杨斌被捕入狱(杨斌虽然为荷兰籍华人,但营方式完全是中国民企式的);2003年底,杨斌因犯虚报注册资本罪、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合同诈骗罪、对单位行贿罪、伪造金融票证罪,被数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18年,罚金人民币230万元。
2003年,上海首富周正毅的农凯集团陷入严重危机,周正毅本人被判刑3年。
2003年,南京冠生园集团因月饼“陈馅新做”曝光而破产倒闭。
2003年,中国管理软件巨头企业科利华公司宣布倒闭。提出了著名“量子理论”的董事长宋朝弟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才智过人、能力不凡,但最终也未能挽救败局。由于公司拖欠员工8个月工资,员工们散去时,该公司厂区及生活区能拿走的东西全部被拆卸拿走。
2003年12月,曾经赫赫有名的深圳尊荣集团总裁赵志国,因诈骗罪被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0年。自1999年赵志国被刑事拘留后,尊荣集团很快便溃不成军,旗下的几十家公司分崩离析。到2005年为止,尊荣集团已经日薄西山、奄奄一息。
2004年初,山西亚光集团宣告破产,2000万元的倒闭清算资产,最后核算的可变卖资产只有40万元,10多位股东的数千万股金血本无归。
2004年6月,资产总值曾一度高达220亿的中国最大规模民营企业德隆集团宣布倒闭,董事长唐万新及60多名高级主管因涉嫌操纵股市被公安机关逮捕。李德林所著的《德隆内幕》一书结论是:德隆单纯追求规模竞争能力,迅速做大,希望在3—5年内做到900亿元人民币,进入世界500强,忽视其他几大竞争要素导致了经营能力低下,这是德隆悲剧的基因。
2004年7月,四川成都托普集团宣告倒闭,企业缔造者宋如华远循美国,3000多名员工全部离职,包括副总裁许建平、执行董事王祖龙在内。
2004年12月20日,“浙江省民营百强企业”——浙江超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倒闭破产,仓库被银行查封,大量资产被银行抵债拖走。
2005年3月25日,浙江绍兴雄狮集团陷入资金困境而宣布倒闭,400万元资金被银行冻结,因拖欠72万元电费被绍兴市供电局停电,全部资产被银行查封,总共欠银行资金达一亿一千万元。
2005年4月22日,海南汇通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被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破产。法院裁定其有效资产负债率为536.95%,法院裁决书上写到,“因经营管理不善,企业严重亏损,不能清偿巨额到期债务,己呈连续亏损状态,符合法定破产条件,依法宣告其破产”。
2005年上半年,深圳宝安区30家DVD企业几乎同时破产倒闭。著名DVD生产企业先科集团负债已超过10亿元,企业经营举步维艰,新建的南昌基地陷入停顿。
2005年9月,享有“中国国产手机第一品牌”的科健集团由于巨额债务缠身,加上资产重组失败而宣布倒闭破产,直接导致全国各地手机售后服务系统的瘫痪,顾客购买的科健手机无人修理。
1993、1995、1997、2000、2002年连续5次民营企业大规模抽样调查表明:大部分民营企业的平均存活周期为3年左右,能够生存3年以上的企业只占企业总数的10%。中国大型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为7—8年。
据权威部门统计,40%的民营企业在创业阶段就破产倒闭:日本企业的平均寿命为30年,为中国民企的10倍。美国企业为40年,为中国民企的13倍。
2004年,中国有大约100万家民营企业倒闭破产。这就是说,中国每天约有2740家民企倒闭,每小时就有114家企业破产,每分钟就有2家企业破产。这个数字在全世界是最高的。
2004年,日本全国仅有1.38万家企业倒闭,比2003年初减少16.8%,连续两年低于上年,为中国的1/72,而日本的GDP为中国的3倍。
2004年, 美国只有10万家企业破产倒闭,为中国的1/10,而美国的GDP为中国的10多倍。
2005年有国内著名大学经济研究权威人士预测,目前60%的中国民营企业在5年内将会破产,85%的企业将在十年内倒闭。
破产!破产!破产!     
倒闭!倒闭!倒闭!
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李华刚认为,民营企业破产倒闭是这个时代经济生活中最常听到的音符,它给中国人心中的“实业兴国”梦想狠狠地刺上一刀。一方面民企不断倒闭破产,另一方面外企在中国市场上扩张势头更甚,世界500强企业的绝大部分已经登陆中国。
我们看到,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外企业和产品蜂拥而入,正以强大的资本和竞争能力挤压中国的民族经济,中国本土产品和品牌正在被外资企业排挤出局。我们看到,中国的胶卷市场几乎全部被洋品牌占领,几乎所有的国内胶卷厂家都被柯达和富士打垮,唯一一家仍在抗争的民族品牌——“乐凯”也已经显得力不从心、难以拒敌。
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李华刚认为,“短命”是中国民营企业的共性,“破产”是我们这个激情年代中最常见的现象。由于太多、太频繁、太普遍,以至于我们已经感到麻木,已经失去了刚开始的那种惊讶与困惑,感到这已是一种正常现象。商海大潮前,一批批企业被无情淘汰、销声匿迹。人才大市场某个角落里失魂落魄的求职者,很可能在3个月前还是某集团公司的董事长或总裁。
自人类出现企业之后,还没有一个国家像当代中国这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产生出如此众多的企业,也没有如此众多的企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倒闭破产。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民营企业就像海岸边的巨浪那样,一波波汹涌地冲向岸边,发出一声声吼叫后又轰然倒下、退去,然后又一排排猛冲过来,惊天动地之后又悲壮地倒下、退去。有的永远只是牺牲、死亡和流血。(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李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