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法》之一


 

 

太上演道篇第一

 

昔,轩辕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不胜。蚩尤作大雾三日,内外皆迷。帝用忧愤,斋于太山之下,西王母遣使,披玄狐之裘,以符授帝曰:“精思告天,必有太上之感应”。

后数日,玄女乘丹凤,御景龙,着九色彩翠之衣,降临黄帝斋所。授以六甲六壬兵信之符、策使鬼神之书、制妖通灵之印、九光玉节十绝灵幡命魔之剑等。帝率诸侯再战蚩尤,遂灭蚩尤于绝辔之野,诛榆冈于阪泉之野,北逐獯鬻,大定四方。步四极,凡二万八千里。乃铸鼎立九州,置九行九德之臣,以观天地,祠万灵。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黄龙下迎,帝乘龙升天。

太上者,至高、至尊、至大、至上、至古、至极也。《礼记》曰:“太上贵德。”吾道所尊“太上”,或言天帝、或言老君,或老君之师也,以其尊也。

夫太上之道,玄元一炁,混沌之先。无名无形,无象无为,无情无思,无穷无尽。高不可及,深不可测,包罗天地,养育群生。一炁之动静,阴阳晦朔,昼夜昏晓,皆倡率焉。一之造化,五行八卦,河洛易数,皆浑括焉。年月日时,天干地支,东西南北,山川海岳,卵胎湿化,无非一炁之所在。

夫太上之道,横四维而含阴阳,紘宇宙而章三光,大无不包、细无不入,运行日月,执掌乾坤。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日月以之明,星历以之行,麟以之游,凤以之翔,独立不改,万古长存。信之者生,背之者死,从之者昌,违之者亡。三教大众,均宜知此。

夫太上之道,神异之物。灵而有性,虚而无象;随迎莫测,影响莫求;无中含有,动出于静。恍恍惚惚,杳杳冥冥。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真信者,太上之感应也!

太上感应,不可思量;神通幽明,祸福萌兆。由此动彼谓之感,由彼答此谓之应。天人同类相通,万类一气化生。天下崇道,必见祥瑞;天下失道,异象纷呈。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缺德之人必获报应,举头三尺神明昭然,人间妄念天闻亦惊。一念失正,即是地狱;念念归真,天清地宁。

人之先天真性,湛然常寂。寂然而通,无所不通;无为而成,无所不成;不见而知,无所不知。盖道之感应也。仙道全真,正一纯信,敬天修德,克己勤行,空心谷神,唯道来集。诚能为之于未有,真能感之于未动,信能见之于未萌。三者相须而进,无所感而不通,无所事而不应也,无所往而非利也。至圣得之于古,妙法传之于今。

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太上设教,历劫度人。盖太上有好生之德,感应具避祸之能。夫天地运终,星宿错度,日月失昏,四时失度,阴阳不调,疫毒流行,山崩海啸,国土有灾,兵革四起,兆民死伤,命运不济,灾病缠身……当修《太上感应法》,虔诚真信,人天相应,心涵太虚,功德甚重。上消天灾,保镇家国;下禳毒害,以度生灵。生死受赖,其福难胜,故曰无量,普渡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