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农转非”也是一种豪夺巧取


王攀

从今年秋季开学起,重庆各高校都在动员拥有该市农业户籍的学生转为城镇户籍。昨日,多名拒绝转户的学生告诉本报,动员目前已变为强迫,拒绝转户者被教师约谈,并以奖学金、入党甚至毕业证等事项相要挟。(10月28日《新京报》)

不管是公安部2003年8月出台的30条便民措施,还是重庆市2001年7月出台的《关于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新录取的大中专院校学生要不要转户口本人自愿。为什么重庆各高校在动员本市农业户口的学生转为城镇户口中,以奖学金、入党甚至毕业证等事项相要挟强迫学生呢?不清楚。

但一个清楚的事实是,这些学生一旦“农转非”,意味着失去对农村宅基地、集体土地的使用权。对于学生来讲,如果将来在城市找不到工作,农村这条后路基本上被堵死;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讲,除了显赫的城市化率之外,最大的好处则意味着为将来的拆迁扫清了障碍。因为这些学生已经不再是农村户口,有关拆迁补偿,甚至由此引发的纠纷,他们都失去了说话的资格,当然也意味着利益被剥夺。

以往,城镇户口吃香,不让“农转非”,现在,农业户口吃香,强迫“农转非”;以往,为了农村支援城市,不让农业人口进城,现在,为了城市扩建,强迫农业人口进城。在这里,农业户口、农业人口被城市绑架,一切围绕着城市利益转;农业户口、农业人口原本应和城镇户口、城镇人口一样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可事实上始终处于被支配的局面。而且,被支配了还要打着自愿的旗号。以自愿之名行强迫之事,这是一切豪夺巧取惯用的手段。

或许“农转非”背后有着城市化率、城市拆迁等多种因素考虑,可让人不理解的是,为什么重庆市大中专院校成了强迫学生“农转非”的主角。大学被誉为是象牙塔,当有独立精神,除了教育好学生,不应该被赋予太多的东西。可我们看到,为了推进“农转非”,为了提高城市化率,重庆高校成了桥头堡。高校在“农转非”当中当然不会有自己的利益,因为要不要“农转非”并不是能否教育好学校的关键。唯一的解释,是高校在替城市当局做事而已。

重庆高校为什么要做桥头堡?重庆市教委发言人赵为粮今年9月在华龙网访谈时透露,至2011年底,该市要争取完成66万农村籍大中专学生的转户目标。其中,“2010年9月底,实现农村籍大中专学生转户工作全覆盖,到10月底争取做到应转尽转”。至于为什么要“农转非”,并没有解释。或许,正是重庆市教委又是设定期限,又是提出要求,才导致了原本应当尊重学生个人意愿的“农转非”,成了一种强迫,成了一种“被自愿”。

重庆市教委发言人曾在访谈中表示,大中专学生转户之后,将在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纳入城镇保障体系。退地的三年过渡期之后,也不会强制要求转户学生在老家退地。而据拒绝转户的数名学生称,辅导员也这样劝过,但很少有人相信。在我看来,同学们不信任也不难理解。公安部的文件、重庆市的规定,这些户口迁移自愿的白纸黑字,尚且得不到尊重和遵守;践踏文件精神、有悖文件规定的人或机构,口头上许诺给同学们的东西,又如何叫人相信呢?一个失信的人,无论是谁,永远也不会被信任。人如此,机构亦如此。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0-10/28/content_162108.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