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给人用的”土地财政怎么办?

今天的人民日报推出:《改革完善“招拍挂”制度,满足居民基本住房用地需求——地价不能成“天价”(民生视线·深入看楼市②)》,这是继《房子是给人住的》之后的又一篇深入看楼市。这篇文讲了四个问题:“房子是给人住的,土地是给人用的”、“保障性住房用地有保障,供应量同比增长133%”、“解决见地不见房的问题,一旦开工必须3年内竣工”、“增加土地供给虽有制约因素,但潜力不小”。
笔者观点:记者文章对“土地是给人用的”已经说得非常白的了,保障性住房迅速建成后投入使用,这些不宜再迟疑了,这样整个住房问题的解决也就是指日可待。而如何让保障性住房的分配机制有条不紊,让中低收入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实惠,这既需要有一套完善分配方法,又要有透明的过程,并能够全程受到监督——因此未来的重要任务就是确定每户一套的原则下,如何把投入使用的保障性住房分配落到实处。
除此之外,要实现“土地是给人用的”目标,我觉得最大的阻力可能还是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将怎么办?
今年两会上有代表委员透露,2009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约达14239亿元,一些城市年土地出让收益占到了财政收入的五六成之多。据记者了解,西部某城市年财政收入为200余亿元,而其年经营土地的收入竟超过了100亿元。
地价不能成“天价”必然断了地方政府的财路,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现在各地政府都在做“实事”,要让城市更美好,笔者也亲身体验到这种让城市变得更美好的大手笔所带来的巨大变化,用日新月异形容并不为过。如果没有土地财来源有许多事情是很难办的成功。
把出让土地作为地方的主要财源,是“一荣俱损”的短期行为。如果在滚滚而来的财政收益和“政绩”面前,百姓的买房承受能力无法承受;同时耕地保护红线都显得稀里糊涂。
我研究中国农业现代化问题发现潜力是巨大的,但是城市发展,城市化过程不能以牺牲农业现代化为代价。我也说过在农村土地权属问题上地方政府不能稀里糊涂。各种各样的强征都是属于这一种,这与杀鸡取卵没有两样,即便是城市变得非常美丽,但这不是中国发展的目标,因此当务之急是从制度安排上弱化地方“以地生财”的冲动。
城市建设的大手笔还是少一点为好,大手笔一多必定会烂。地方官员只有抑制建设城市大手笔的冲动才有可能缓和土地财政的欲望。只有做到这些,那么才能真正实现“土地是给人用的”。
整个城市的建设不能用透支未来做筹码,更不能用透支未来进行赌博,如果最终为的是政府的政绩,我想这种政绩往往是南辕北辙的。
昨天还有一则新闻:10月13日上午,国土资源部通报了5起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的查处结果,其中包括四川省简阳市政府违法批地案。简阳市所属的地级市资阳市也给出了一份罚单:简阳市长段成武党内警告处分,调离市长岗位。一周之后,8月24日,资阳市人大任命段成武为资阳市财政局局长。
如此的处罚是不能抑制地方官员的土地冲动,地方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依赖不能从根本得以改变时,这种依赖就不能得到彻底纠正,那么实现“土地是给人用的”的既定目标还是面临极大的考验。
二〇一〇年十月二十八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