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之芒与盲──我看楼市走势及预售制的非与是


  加息与房产税一明一暗,成了压制楼市的前狼后虎,而尤其可怕的是,加息机制一旦启动,往往有其周期性之上升信道,配合包括房产税在内的沪十二条如影随形、步步进逼,致使原本已然前景晦暗不明之市场走势,更加显得摇摇欲坠。

  ◎现行预售制忽视购房者权益

  部份媒体将限贷、限外、限购、限价等【四限令】形容为沪十二条之精随,但在我看来仍嫌不足,至少还有一〝限〞应纳入,那就是【限售】。上海新政对楼盘预售标准大幅提高,形同准现房销售,既迫使开发商因资金链紧绷而降价求售,中长期则调整了市场供应节奏与脚步。但这种改变到底有多大意义?考虑到消费者利益了吗?值得怀疑与有待公评。

  其实现行房屋预售制度争议颇多,为人诟病已久,上海市政府利用中央大力调控房地产发展的契机,顺势将原本「七层以下封顶、以上完成三分之二投入,可申请预售许可」,调整为【完成至主体结构封顶并通过验收】,大大提升了政府行政干预与主导市场供需结构的能量,这要换做在平时,肯定引起舆论渲然大波与产学研诸多讨论,惟因眼下时机敏感,市场云蹫波诡,反而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与解读,甚至未被视为限制,殊为遗憾。

   因为,长期以来制造开发商与购房者的对立情绪,及诱发烂尾楼出现可能性大增之房屋预售模式──消费者购期房却须全额付清的不合理做法,并未得到任何实质性改善,除了图利少数资金不足的房产商,实在看不出有任何好处,堪称书生之外的〝百无一用〞!

  ◎〝避免殃及无辜〞是调控一再放水的托词

  有部分专家、学者煞有介事的表示,四限令加上央行三十四个月来首度加息,将殃及无辜,打击面太大,这其中包括首次购房与改善型需求……云云,我认为这种论述虽然部份属实,也有为遭池鱼之殃的受害者〝打抱不平〞的味道,但却过于煽情,且〝唯恐天下不乱〞!因为,任何政策的出台,均有其法规边缘的模糊地带,进而冲击到一部份人的利益,为了达到政策新政效果,这其实是万般无奈的〝必要之恶〞;过往调控之所以一再失败,正由于〝避免殃及无辜〞的无限上纲,导致地方一再放宽解释,而中央睁只眼闭只眼的结果。

  有鉴于此,本轮调控与以往的最大不同,便是中央下定决心、地方全力配合(应该算是首次),即使损害、牺牲少部分人利益也在所不惜。五限令如此,加息同样如此!

    ◎五限令固若金汤,投资客已噤若寒蝉

  与之相对的,则是也有好事者提出:【四限令】无用论,因为四破其三,对市场影响有限。惟探究其说法,我看也是搏人眼球而已,所谓温州炒房借员工身分证购房、买假离婚证及补缴税款……基本无一不违法或过于冒险,〝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机率极高,不似多金、高智商的投机、投资客所为,即使偶有发生,也因数量有限,亦属不具代表性的特例,而可以忽略不计!

  一言以蔽之,当前无论加息、加(房产)税乃至五限令,政策目标均指向:调整供需结构,扭转市场预期,藉以稳定房地产发展,解决社会矛盾。

至于加息对后续市场的影响,我看也是如同加税般之双刃剑,在景气好时,卖方肯定反应税、费、息之附加成本,进而提升价位向上,但在买气涣散的现阶段,恐怕只能沦为打击房价的刽子手了!

  必须警惕的是,本轮调控空前严厉,房地产经此一劫,不死也半条命!问题在于这种非常态性的短线操作,其续航能力明显不足(大家都在怀疑,地方政府能撑多久?),中央似应趁此良机,重建交易秩序与消费者风险意识,调整土地财政、GDP情结的惯性思维,如此方能让市场的归市场,保障的归保障,进而一劳永逸解决痼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