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化审计之必要性


 
 
         课题化审计之必要性
 
  
                                 张政斌
 
 
 
 
发挥好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是科学发展观在审计领域的正确诠释和运用。审计须要求真,监督更需创新。求真是审计的科学精神,创新是审计发展的必然。在审计工作中解决违纪违规屡查屡犯问题离不开求真,解决免疫功能发挥不到位问题同样离不开创新。传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西医治病方式,跳不出就审计而审计、就违纪查违纪的怪圈,审计工作只有改用“不在治表上下功夫,专在治本上做文章”——中华医学辨证论治式的“课题化审计”,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好免疫功能。
“课题化审计”是一种将科研课题研究模式嫁接到审计调研中来,用于源头堵漏的专题“保健”建言活动。它要求视审计为课题研究,把报告当学问著述,最大限度地提高审计报告质量,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课题化审计是围绕某一具体审计目标,采用科研课题研究模式,通过“把脉问诊”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有效性,来监督反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执行情况的,其审计主旨是源头堵漏,关键在制度创新;理念是治未病,核心在强服务;方法是调查研究,精髓在求真务实;方式是嫁接严谨,目的在根源遏制开展课题化审计的必要性在于:
1. 久安“审计风暴”需要课题化审计
目前在个别地方的审计中,存在罚几个钱,搞几个案件,移交几个人,刮几场审计风暴的现象,这种现象充其量只是一种短期轰动效应,只能算做审计的表层功夫。在这些地方“审计风暴”刮过了多年,可它曝光的问题却仍然“涛声依旧”。这是什么问题?究其原因,这种只揭露伤疤不清理细菌的“刮风式”审计,只能斩草不能除根,只能刮跑地面上的残枝败叶,不能清除滋生“杂草的种子”。审计的真正深层功夫在于通过审计能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好的制度、好的机制、好的办法,能尽可能地减缓、遏制人之私欲无限膨胀趋势,尽可能地切断个别人内心私欲与岗位行为之间的利益循环链条,尽可能地让所有人在任何场所都不因“不慎伸出第三只手”而失足。通过今天的审计去清除明天能掀起审计风暴的不和谐因素,彻底铲除滋生舞弊的土壤,促进“让坏人在好的环境熏陶下变好,让好人在好的氛围中更好环境的形成,这才是审计的宗旨和精髓,这才是衡量审计质量高低的标准,衡量工作业绩好坏的尺度。上述滋生杂草的种子怎么铲除?好的机制、制度如何建立健全?必须用严肃谨慎的态度把审计工作当作科研课题去完成才能做好!
2.解决见怪不怪问题需要课题化审计
“年年绿化兴师动众,岁岁沙尘涛声依旧。只见挖坑人山人海,不见树木郁郁葱葱。”这些屡见不鲜、见怪不怪的“小问题”,成了老生常谈的老问题。自然,老僧常谈的多了,谈的人谈到了司空见惯、熟视无睹、麻木不仁的地步,听的人听到了听而不闻、无动于衷的境界,试想这时有谁还把这太多、太滥、太普遍的问题当回事?久而久之,一些看似非正常的行为演译成了“老鼠和猫”能擦肩而过的“祥和”幽默剧也就不足为奇。在这见怪不怪的事情当中,老鼠心中的“鬼把戏”其实地球人都知道。不仅都知道其中的“猫腻”,而且都清楚那些非法事情能合法闪亮登场背后的“黑幕”,哪怕它是比穿上崭新“马甲”还要包装精心的行为。那么多的责任者、旁观者之所以都不愿戳穿大家都心知肚明的“公开秘密”,就是由于本来的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由本来的“职责对立”逐渐演变成了“利益共同体”,成了“一根绳上的蚂蚱”,就是由于本来的社会主人都信奉或体验了“管闲事落不是”的歪理邪说。上述“猫和老鼠以及旁观者”的各自地位、职责怎样实现真正回归?猫与旁观者的正义感、责任感、荣誉感怎样激发?老鼠如何震慑、打击?必须用认真负责的态度把审计工作当作科研课题去完成才能做好!
3.增强经济运行抵抗风险能力需要课题化审计
如果有谁不相信“损失浪费是最大犯罪,跑冒滴漏无异于贪污!”这样的事实,就请听民谣:“一人考察,全家旅游”,“签字权力太重要,吃喝嫖赌能报销”,“公车司机吃的是配件,喝的是汽油,穿的是装潢修理”,此类话语无不道出国民对浪费国家资财行为的憎恨。据报载,公款旅游、公款吃喝、公车开销三项一年各惊人地消费三千多亿元,加起来就是一万多亿元,谁敢说这是一个小数字?有人形容公款消费像个“无底洞”可能就是这个意思。由此而想,今后的预算管理及其公款报销制度怎样完善?预算、报销漏洞如何堵塞?同样必须用科学务实的态度把审计工作当作科研课题去完成才能做好!
4、彰显审计报告魅力需要课题化审计
“发现问题年年如此,报告品味千篇一律,所提建议缺乏新意,版本克隆像是风气”是对个别地方无力度、无精度、无气度审计报告的讽刺。抛开此话的可信度不谈,单就审计免疫功能发挥来讲,审计报告的质量亟待提高已不必争论。这些地方审计报告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主要表现在:谋政绩求一时轰动的多,谋取长期效应的少;揭问题遮遮掩掩的多,一针见血的少;谈危害蜻蜓点水的多,入木三分的少;论分析标本割离的多,追本溯源的少;剖事理就事论事的多,切中命门的少;提建议人云亦云的多,有真知灼见的少。在这些审计报告中,情况成了财务数字的堆砌,问题成了帐务处理现象的罗列,分析成了“拿来主义”的套路,对策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说教。如此质量的审计报告要发挥免疫作用,其效果可想而知!面对此情此景,审计情况叙述怎样分清主次?审计分析怎样具备科学性?审计建议如何提高采用率?审计报告如何增强权威性?同样必须用严谨细致的态度把审计工作当作科研课题去完成才能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