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纹打卡促长跑,教育部手伸得太长


指纹打卡促长跑,教育部手伸得太长
 
从下个月开始,教育部在全国高校推广的冬季长跑将启动。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教育部要求全国试点冬季长跑的高校学生必须在一家指定的网站用真实姓名、学号注册,同时还要将指纹采集信息提供给网站。(27日新闻晨报)
推行指纹打卡,推广冬季长跑,之所以不仅让大学生们感到不自在,而且引发公众的强烈关注,并非因为大家不理解教育部防止弄虚作假的初衷和促进强身健体的善意,而是这一新规明显悖离了常规:推进一项体育活动,督促检查各高校抓实抓细便是,何须劳教育部的大驾亲自操刀?教育部的手是不是伸得过长了?
正是这一诡异的反常规,让人心里感到不踏实,甚而引申出诸多疑惑和担忧,比如,为什么不让自己的官方网站来操作,却偏偏指定一家连工信部认可的ICP备案号都没有的网站来合作?这样一个涉及全国所有高校的业务项目,对合作方的选择有没有经过竞标程序?其背后是否存在权力随意性或者其他商业猫腻?
再比如,指纹打卡终端设备的免费提供的确可以成为教育部选择鹰网的理由,但常言说得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鹰网的公益式承办“指纹打卡”,即使可以从点击率方面获得收益,也是微乎其微,网站如此大手笔投入,绝非一个傻瓜决策,难避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嫌疑,谁能保证大学生们的信息将来不会成为对方的圈钱工具?
而且,虽然教育部有关人士称已和指定的网站签好保密协议,不会让学生的个人信息被泄密。但是,保密协议作出了哪些约束性规定?教育部又拿什么来保障对方履约?学生不知情,如何能够放心得下?而且,一旦发生身份泄密现象,大学生如何替自己维权?这些恰恰极可能留下后患,怎能叫人不纠结?
更让人担心的是,一旦商业行为借助权力影响向校园渗透被破例进而成为惯例,将来教育行政部门会不会以种种藉口和名义,直接插手于教学设备、学习用具乃至学校食堂等各个环节,给大家增加防不胜防的负担?倘若如此,我们的教育管理会不会陷入商业化的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