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都市圈里鲜为人知事


        3000万人口的墨西哥城让所有人听后瞪目结舌。但当弄明白这个世界最大都市周边16个卫星城为之承载了2000万人,老城区仅有1000万人时,才觉得新鲜而合乎逻辑。今天东京都市圈也超过了2500万人口,而成为亚洲最大城市。这其中不被人所知的鲜为人知的事,就是由东京周边七个县(省)承载了1000多万人口,这才是东京构成亚洲最大都市的关键。
日本有三大都市圈:尤以东京为中心的“首都圈”最大,其次是以“名古屋”为中心的“中京圈”和以大阪、神户为中心的“近畿圈”。三大都市圈集中了日本50%的人口,总数达6000万人左右。
以东京首都圈的发展为例。上世纪50年代,日本刚刚走出战后恢复期,东京等地就出现了人口和产业快速流入的趋势。东京当时出现了市区无序扩大,交通混乱拥堵等诸多问题。
为解决“首都变首堵”问题,1956年日本政府推出了《首都圈整备法》,将东京都和周边的埼玉、千叶、      神奈川等7个县定义为交通疏散型“首都圈”,并于1958年推出“第一轮首都圈基本计划”。其主要做法是:遏制东京都中心区域人口密度,引导人口和产业分散至周边地区的卫星城市,在已有的各个密集市区之间设立不能用于城镇建设的“绿色地区”,防止市区过度扩张。之后,日本政府先后与60年代至90年代陆续推出了4轮扩大“首都圈基本计划”科学加快这一地区建设。
        日本在近60年的规划建设“都市圈”过程中,积累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经验:
一、首都圈政府指定了横滨、川崎、八王子等15个卫星城市,集中建设研究、信息处理、展览、物流、教育文化、体育等11类设施。
       二、卫星城镇有自身独立产业和经济基础,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卧城”现象。
三、建设诸多功能各异的卫星城,吸引外围地区居民可以就近择业,不必每天移动至东京市中心上班,这样既减少了核心区与外围地区的交通压力,又十分有益于周边地区的繁荣,促进城市群的平衡发展。
四、东京的核心城市与外围地区、卫星城市之间规划建设了许多便捷和舒适的交通网。东京与近郊或卫星城市之间既有极为密集的放射状交通网。这些和高效率的轨道交通可以满足绝大多数首都圈“上班族”来往于城郊两地。
       五、在首都圈,大量工薪族居住在外围的千叶、埼玉和神奈川等县郊。由于有了轨道交通的保障,所以他们才有积极性购买远郊有升值潜力的廉价房,从而培育了都市圈居民的不动产含金量和能够保证他们良好的生活质量。
       今天,由于中国首都圈的北京郊区功能配套不全,使许多地方变成了天天堵塞交通的睡城。为此,我们可以借鉴日本和墨西哥城都市圈疏散交通的特色卫星城成功经验,把单一由北京市承载整个中国首都功能建设,扩展成为由北极、廊坊、天津、唐山、秦皇岛和承德六市共建的世界最大都市圈。到那时中       国首都也会由内陆型变成为临海型的世界最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