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差距的三个误区


从年初到现在,决策层多次提到国内居民的收入差距问题。据可证实的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的基尼系数是0.475(联合国标准认为0.4以上属于收入差距较大),有学者认为2009年的这一数字已经到了0.5。

且不去说这些统计数据的可靠性,以上统计数据至少存在三个误区,只有充分认清这些局限,方能更科学合理地对待收入分配问题。

一、收入是个流量概念,而非存量概念。影响人们生活水平与实际享受的,往往是较长一段时间内的收入(弗里德曼称其为永久性收入),而非一时的收入。这就好比一个小孩,还在长身体,以他10岁时的身高与成年人身高去比较,是没有可比性的。有可比性的,是各人成年时的身高。经济发展初期,资本稀缺,资本劳动比较低,劳动密度相对较高,此时,资本报酬较高,劳动报酬较低;随着经济发展,资本积累,资本劳动比上升,劳动相对密度会下降,资本报酬会下降,劳动报酬会上升。

二、收入统计没有区别高收入的合理性与公平性。众所周知,姚明、郎郎的收入很高,每年动辄上千万甚至超亿元,但各人扪心自问,怕很少有人不服气,也很少有人认为不公平。如果公权私用、贪污腐败之类,那怕仅仅几万、几十万,人们也往往咬牙切齿、义愤填膺,更甭论上千万的大案要案了。

前者以市场自由竞争获得的高收入,是生产性的,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幸福别人,成就自己。后者是依靠强权垄断带来的高收入,是分配性的,蛋糕不会变大;而且,在分配过程中,蛋糕还会变小(经济学概念叫租金消散)。区别对待两种不同原因引起的高收入,才能正确理解并对待贫富差距与收入公平问题。

三、收入是一个享受概念,金钱只是一部份。正如费雪指出的,收入的原义是享受。领到工资不是收入,用领到的工资买东西消费,才是收入。只是因为度量方便,把收入分为实物收入与货币收入。我们现在的统计,往往以货币收入为主。殊不知许多非金钱收入,诸如健康、友善、爱心、亲情、工作环境等等,往往比货币收入更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