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之争标志着日本对华政策的重大大转变
9月7日钓鱼岛撞船事件发生后,中日关系扭转之下,令人目不暇接。
其实在今年上半年,中日关系还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双方就如何深化双边关系达成了多项共识。中方还十分感谢日方对上海世博会的大力支持,盼望日方抓住这一机遇,加强人文交流,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而钓鱼岛领土之争议,自邓小平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以来,基本上是相安无事。但时隔三十年,日方忽然以国内法为理由抓捕中国渔船和船长,强硬地提出了领海权的问题,这是日本对华政策的重大调整,也使中日关系陷入了空前的冰点。
而具讽刺意义的是,日本民主党一向以反对扩军和回归亚洲为其主要政策,眼下忽然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令各界大跌眼镜。那么,这到底都是为了什么?
钓鱼岛之争可谓是前原诚司等待已久的时机
这一切的发生,都与日本外务大臣前原诚司有极大的关系。他在担任国土交通相时期,就始终拥护日本发展核武装,这与民主党的政策格格不入。为此,他急需寻找一个突破口来表现自我,而钓鱼岛之争给了他这样一个机会。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前原诚司是怎样表现自我的:
2010年9月7日钓鱼岛撞船事件发生,前原时任国土交通大臣,海上保安厅是他分管范围,他力主抓扣中国渔民渔船,坚持要用日本国内法来处理这一国际纠纷。之后他亲自访问了位于冲绳县石垣岛,看望了围捕中国渔船的海上保安官兵,为其打气助威。
2010年10月15日,他曾得意洋洋地对记者们说,当初为紧急协调中日关系而访华的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局长斋木昭隆在启程时,他給他下令说“没有必要太着急”。
2010年10月18日 前原诚司对記者称,中方对撞船事件而采取的措施是“歇斯底里”的。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说,中方对一国外相发表这样的言论感到震惊。
事实上,早在2005年12月前原首访问美国时,他就在华盛顿发表的讲演中公开提倡修改日本宪法,允许自卫队派兵海外,并公开叫嚣“中国威胁论”,称中国的威胁已经变成现实,“面对中国的军事威胁,日本有必要采取毅然的态度予以对处”。前原的言论引起美国舆论的哗然,被称为“日本最鹰派的政治家”。
更有甚者,他在2005年华时,曾受邀在外交学会发表演说,也公开声称“中国威胁论”。 这一言论引起了外界的强烈不满,也被日本舆论批评为“年少气盛,不知礼仪”。原定与中国领导人的会见也临时被取消。但是,当时执政的自民党对于前原的观点持欢迎态度,小泉纯一郎首相更是把前原看作是自己的政治盟友。
凡此种种都表明,前原诚司目前在钓鱼岛问题上,大放厥词,诋毁中国,完全是蓄谋已久的安排,而且他的言行确实令他在日本右派那里获得了一片喝彩。国内和海外的评论最初认为,这只是因为前原诚司还太嫩,没有外交经验,所以把中日关系搅得一团糟。现在看来,前原诚司就是要借打“反华牌”来表现自我,获取政治资本。
前原诚司具有典型的自恋倾向
其实,随着近20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日本政界早就有一帮人大为恐慌,不断散布“中国威胁论”。但从1978年中日建交以来,日本政府没有一位外相像前原诚司这样对中国政府不友好,也没有一位外相像前原诚司那样在对华强硬态度上出尽风头!
如果前原诚司是一名普通政客,为作政治秀,说一些不负责、不着边际的话,倒也不足为奇。但作为日本外交的领军人物,前原诚司一方面屡屡使用刺激性的言语去激怒中方,另一方面又不断声称要高度重视中日关系,他到底想干什么?人们十分费解。
我的感觉是,前原诚司是一个高度自恋的人,他很容易为自己的言行自圆其说,也自我感觉超好。
自恋的人有两大突出特点:(一)自我优越感,坚信自己值得别人去无条件的爱和帮助,以获得一切为理所当然;(二)缺乏同感共情能力,无法去认同或感知他人的情感,时常会说出一些十分幼稚的话语。 由此,自恋的人缺乏反省能力,常做出不切实际的事情来,而且总是认为自己的需要是正当的,自己的言行是正确的。
例如,钓鱼岛撞船事件发生后,前原坚持要用日本国内法来处理这一国际纠纷,还一口咬定中日之间没有领土纠纷,这是自恋者强加于人的突出表现。还如,前原诚司认为中方为应对“撞船事件”所采取的措施是“歇斯底里”的,这也是自恋者不善换位思维的典型表现。
其实,前原诚司号称“民主党之鹰”,这不仅是别人对他的描述,这也是他对自我的期许。而打“反华牌”是他手中最想打的牌,他一定要打到底。只有那样,他才能顺利过渡到后菅直人的时代。在这当中,他不会在乎日本有10多万家企业要靠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生存,而日本能否最终走出已经持续了20年经济发展的低谷,也需要依靠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他在乎的是,要出更多的风头,以获取更多的选票。这不是自恋,还是什么?!
中国政府应该怎样对待前原诚司的自恋表现
眼下,中日之间就钓鱼岛领土纠纷已经撕破了脸,前原诚司也给自己挣足了政治资本。面对他的强硬态度,中国政府只能以同等强硬的态度才能使他头脑清醒,阻止他的进一步自恋表现。这是一场人格的较量,中国政府不能只从外交政治的角度来看问题。
不然,甲方强硬,乙方软弱,到头来必要是强化甲方的欺凌行为,形成“邀请别人欺负我”的局面。中日之间自1895年甲午海战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的50年外交史,就是一部“邀请别人欺负我”的血泪史。中国政府的忍辱负重被一而再、再而三当作软弱可欺的表现,中国政府的顾全大局被一而再、再而三当作没有原则的示范。
毛主席曾有一句名言:“在斗争中求团结则团结存,在妥协中求团结则团结亡。”昔《易经》也有话在先,“逆贵顺贱。”中国政府越是强调顾全大局,就越会令日方认为,中国政府还是有回旋余地的;中国政府越是强调原则问题不容退缩,日方才会知道什么是底线不可动摇。
矫枉过正,当是处理好现在中日领土纠纷的关键。由此说来,昨天(10月29日)温总理没有会见日本首相菅直人,做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