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南海主权争端新思维


  最近一段时间,南海问题频频出现异端,各种势力纷纷扰攘,作为东道主,中国现在开始出手了。具体的办法就是官方人士所说:“对南海问题分歧采取开放态度进行谈判”。而外媒则是声称:这是中国要树立“更强硬”的姿态。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南海诸岛邻国也并不是都希望美国介入,甚至大部分都是公开反对美国参与。而中国此时采取公开谈判的态度值得关注。其基本出发点还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个人认为:这次中国政府将倡导在以共同开发为前提下,通过协商谈判达成“临时性”具有一定法律意义的“两国共同开发协议书”,以维护中国和南海诸邻国共同利益,避免他国参与。从战略上先确定归属中国和南海诸邻国共同利益体,排除美国干扰,维护南海诸邻国及中国的共同利益。

  这一思维颇具政治智慧,中国领导人开放的姿态和大局观,进一步证实了中国的强大、成熟和自信,也预示着中国将更加强大!

  最新一期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有篇文章的开头非常有趣,它是这么写的:

  “当他从昏迷中醒来时,格列佛发现自己被一堆横七竖八的细长绳索‘钉’在海滩上,有一群小人儿在他胸口嬉戏。格列佛吼了一声,声响是如此之巨大,以致小人们纷纷惊恐逃跑。”

  以政经分析见长的《经济学家》大谈文学,当然为了是评论现在。在这里,英国文学名著《格列佛游记》里的一幕被用来暗喻亚洲国际政治格局的最新变化——刚从昏迷中苏醒的巨人,那是中国;被吓得落荒而逃的小人国居民,则是中国周边国家。该杂志暗示,中国最近的外交手段类似于格列佛醒后第一反应,目前这个“吼式外交”下,一个被吼得最猛的对象,是日本。

  从这一点看来,《经济学家》的格列佛比喻确实巧妙。它透露的信息是:一个还不清楚自己力量有多强大的巨人,即使是出于无意,它的一些简单震慑动作就足以让周围他人害怕或受伤。因此,中国如果慎用自己的新增力量,它在崛起时遇到的反制力量可以减少,过程将更平顺,这点相信善于学习的中国政府会很快观察到形势的变化与利弊,进行调整。

  但格列佛的比喻也有不恰当的地方,即日本并不像小说中的小人国居民般不小心,而是有意地试探。东京政府早已决定在明年3月将钓鱼岛等25个离岛登记为“国家财产”,有计划地将钓鱼岛从实际控制过渡到法理占有,显然已在日本的议程中。

  这是中国的为难之处,它当然不能坐失领土,但如何将主权、国家尊严,长期发展战略与国际形象都一并考虑在内,考验的是领导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