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同道合——古往今来是衡量敌友、伙伴、同志、挚友的关键品质。大至国家选拔安邦定国之才、中至企业选择经营发展之人才、小至个人选择朋友,乃至一个人选择婚姻伴侣。。。。。志同道合均是一个关键条件。殊不知:此一条件太过苛刻,好似只有梦中有。看罢三国,吾认为:志同道合太难也,志同道不合却有太多的现实性、必要性现可行性。
请看:
1、东吴: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均为东吴历代掌握兵权者,他们政见不同,却为何——周瑜死时推荐了鲁肃、鲁肃死时推荐了吕蒙、吕蒙死时推荐了陆逊?因为志同,但他们选择实现共同理想的方法却有不同,这样团队就有了不同意见,防止了分权与重大失误。他们志向相同——稳固发展江东大业。如何实现?道路看似很多?但在当时背景下,周瑜不得不尊重鲁肃的联刘抗曹,否则东吴可能早灭了。。。。。因为他们均从东吴大局出发为己任,无个人恩怨,故实现了东吴数十年的安定局面。
2、曹魏:荀彧、程昱等均是曹操的重要谋士,尤是荀彧,正如曹操所言,没有荀的努力与辅助,就不会曹操的霸业。他们共同志向:结束汉末天下大乱,维护强大的朝庭,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可他们最终的道不同——荀彧选择的是维护并中兴汉室,哪怕维持名义上的汉帝也可,曹操呢,最终选择是废汉自立,自立九五大位。故他们相互紧密配合、互相依赖,虽然荀早知曹的野心,但最终助曹成就了曹魏了霸业。
3、蜀汉:与其说刘备成就了霸业,不如说是孔明成就的。刘备的志是——中兴汉室,结束汉末天下大乱,维护强大的朝庭,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孔明的志是——结束汉末天下大乱,建立强大的朝庭,实现自己的抱负。因此有了备三顾茅芦,有了孔明隆中三策,孔明出山才有了刘备的胜利开始,建立了刘备的信心。但其道不同,初期,孔明选择的是权谋得天下,刘备选择的是仁义取天下,孔明不得不尽量维护刘备但处处见权谋才有刘备的成长,后期,孔明愿仁义取天下,刘备却开始了权术取天下,如此才有了孔明的更加谨慎与呕心沥血。虽志同道有异却最终也成就一翻事业。
综上:既然志同道合难寻,那志同道不合就是常态。老板选人任才更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