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MYAN (以为魑魅 无状狂走)
在接触吴虹飞&幸福大街乐队的音乐之前,我在大学时代无数次在不同场合听闻她的名字,以为她在国内独立音乐圈地位颇高。记得第一首歌由一个男生推荐——《你看到我了吗》,是一首编曲清新而情绪饱满的作品,我一听就深深喜欢。但不知为什么,听了几遍之后,发觉这首歌的旋律唱起来虽然轻松婉转,但女主唱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幽暗的苍凉感,以至于现在,我觉得这是一种悲伤的歌,尤其旋律欢快带来的反讽,扩大了歌曲本身忧郁的内涵,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会比吴虹飞的抒情代表作《冬天的树》更有辛酸之感。
吴虹飞的歌里常常不断重复某句歌词,这首歌就是一直重复这句“你看到我了吗?你不要看不到我……”
看到看不到,对谁而言,当然无所谓的,呼喊、愤怒、平静或者自知,都只是刹那间的事情。每个人的梦可以无限大,但人们对世界永远一知半解,所做的仅是力所能及之事。而这个世界满是特立独行的艺者,不差某一位。吴虹飞在她们之中,身影更为单薄渺小。他们且行且吟,有一些共同追求的东西,如虚空中的自由,暧昧不明的梦想,还有至死不渝的爱情。最后,他们渐渐习惯了流离和披星戴月的生活,渐渐忘记了光荣的时刻里的意义,忘记了属于自己高尚却微不足道的历史,甚至曾经相爱的恋人。他们一边否定着过去,同时与混沌不堪的世界融为一体。
再说这个年代还有几个人喜欢听这种古怪的声音,不悦耳,歌词愁苦,有时似乎还有些矫情,太过迟缓甚至阴森恐怖。而就在这片被人忽视的荒漠里,吴虹飞和她的乐队走过了十个年头。她深知摇滚乃是一种信仰,不是吉他贝斯鼓以及喊叫,它是对秩序的不满,对人世灵魂的反诘,绝不是对任何人的谄媚讨好,所以不应指望它朝着人们的心口吹出暖风。既是信仰,因人而异,惟信而存。我一直对摇滚歌手的心灵充满探视欲望,总觉得他们活得无与伦比的精彩,但那种苦难又如此相近。多年前张元拍出《北京杂种》,电影中的摇滚乐手所表现出的离经叛道,是一种世界边缘的共存特征,还有残酷时代的记忆,永远是绝大多数的人鄙夷、漠视和疏远的东西。这位清华大学双学位硕士,真材实料的大才女,义无反顾地奔入这片破碎山河,且不说勇气可嘉,其中的千头万绪,千辛万苦,也只有从她的这本自传性质的随笔文集里才能找到答案。
继续说摇滚乐。人们所理解的摇滚乐也好,其他艺术也好,其实都是名字,中国的是众所周知那几位,港台的也是众所周知那几位。以台湾为例,有人说,台湾早就没有摇滚乐了,他的最后一个真正的摇滚乐手薛岳死在了1990年。后来,台湾的华语流行音乐发展达到了巅峰,对大陆颇有一番“文化反攻”之势。后流行音乐时代,陈绮贞、张悬、苏打绿等等,又一步步攻占大陆的文艺青年市场,他们的作品很精致,很优秀,至于算不算摇滚歌手,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眼界之内,突然出现了一批打着独立音乐和摇滚民谣之类旗号在传播一些泡沫文化和包装鲜美的垃圾旋律的所谓新创作歌手,正如多年前流行音乐表现出的工业化复制和腐坏一样,只要有人喜欢,就会有人模仿。一旦模仿建立了宗教,梦想和情调用来贩卖的时候,在我心里一种深刻的战栗感随即产生,仿佛凶戾无道的殖民者闯入了你隐居的王国,你一直珍视和喜爱的东西被玷污了,人格和道德也被作践了。这么说似乎显得危言耸听,音乐如此之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其实不然,摇滚乐有它的现实生命,它在后工业时代中产生,却和时代始终保持着强烈冲突,而生活终是不可战胜的,惟有真正的知己能维持它的延续。若越来越多的人被浮躁和虚伪的表象所迷惑,那么受到毁灭的绝不仅是区区摇滚乐,人世间的美好、善良、温存、智慧乃至辉煌的文明都难逃幸免,如吴虹飞《冷兵器》中所描述的尸骸遍野的意境。最后一句,如果我们在世上继续醉生梦死,这是否会让你感到孤独。这句话,除了献给一个为了探寻真理而被无边黑流所湮没的中国公民,也献给她自己。
吴虹飞在书里162页有这么一段话,让我很感动。她写道:“我现在还做乐队的原因,是因为我必须做一个有始有终的人。我认为有始有终是一种美德。我坚持一些传统美德,比如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比如女人对男人之忠贞不二。比如朋友妻,不可欺。我是一个迂腐的人,也许因此不大快乐,包括做乐队。到头来可能只是一个道德问题——开始是我对一名男子的忠贞,后来是我对兄弟的义气。我喜欢我的乐手,让我离开他们是不容易的。其实我最喜欢幻想的一幕是,我结婚了,我丈夫亲自请我的弟兄们喝酒,我渐渐老了,当然要去生小孩,要去过别的生活,这时我的丈夫会跟他们敬酒。我丈夫当然人很好,所以他们也喜欢他。他们端起酒的时候会说,老吴这样的人终于也有人娶了。”如果你愿意剥开那一层诡秘幽暗的外壳,吴虹飞说,幸福大街的音乐的所有秘密,就是爱。
离世界末日不到两年了,连《孔雀东南飞》也从语文课本里删掉了,你觉得爱情对人们还有那么重要么?爱情嘛,是镜花水月,脆弱易朽的誓言,是青春期的灰烬,太多的例子告诉我们,靠爱情支撑的人是不靠谱的,他可能活得很惨很不快乐。沉溺于爱情是对着虚空唱情歌,无尽的伤感容易带来无责任地自我放逐。但我从不这样认为,我始终坚信早恋比考大学重要,我觉得这也是一个道德问题。大人们会说,你和他没有好结果,也好比诅咒摇滚乐手,你们迟早会解散。是啊,散就散吧,又怎样,那也比没爱过可悲,只要能爱一天就爱一天,不必害怕尽头,不要始乱终弃。
宫崎骏《哈尔的移动城堡》里苏菲说过一句话“人老了自然也没什么可失去了”,也许我们总有一天也会有拥有这种无畏的力量,但我坚信,把爱情当成幻觉的人,无法在生命中飞蛾扑火的人,他们只会在恐惧中孤独死去,因为他们害怕死,他们永远担心的是他自己。
写那么多有的没的装逼的话就是为了打打书,看完了这本书之后,喜欢吴虹飞的人会更喜欢她,讨厌她的人也读不进,读进去也看不完,这本书很厚,从她的成长写到今天,有关她的人生经历、音乐,爱情,还有少数八卦,和一般的名人传记不是一码事,凡是还活着的名人写传记,基本都在贩卖狡猾的方法论,但吴虹飞不是,在这本书中,她没有煽情,也不使人绝望,她的文字极其克制,展现出的是完整而真实的自我,写出她的失败和感慨。她的“失败”是不能复制的,也没有哪个傻逼会想复制,不像唐骏,人家的成功居然可以复制,不过貌似不能粘贴。
再不相爱就老了,再不结婚就死了。书真的不错,去看吧。
在接触吴虹飞&幸福大街乐队的音乐之前,我在大学时代无数次在不同场合听闻她的名字,以为她在国内独立音乐圈地位颇高。记得第一首歌由一个男生推荐——《你看到我了吗》,是一首编曲清新而情绪饱满的作品,我一听就深深喜欢。但不知为什么,听了几遍之后,发觉这首歌的旋律唱起来虽然轻松婉转,但女主唱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幽暗的苍凉感,以至于现在,我觉得这是一种悲伤的歌,尤其旋律欢快带来的反讽,扩大了歌曲本身忧郁的内涵,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会比吴虹飞的抒情代表作《冬天的树》更有辛酸之感。
吴虹飞的歌里常常不断重复某句歌词,这首歌就是一直重复这句“你看到我了吗?你不要看不到我……”
看到看不到,对谁而言,当然无所谓的,呼喊、愤怒、平静或者自知,都只是刹那间的事情。每个人的梦可以无限大,但人们对世界永远一知半解,所做的仅是力所能及之事。而这个世界满是特立独行的艺者,不差某一位。吴虹飞在她们之中,身影更为单薄渺小。他们且行且吟,有一些共同追求的东西,如虚空中的自由,暧昧不明的梦想,还有至死不渝的爱情。最后,他们渐渐习惯了流离和披星戴月的生活,渐渐忘记了光荣的时刻里的意义,忘记了属于自己高尚却微不足道的历史,甚至曾经相爱的恋人。他们一边否定着过去,同时与混沌不堪的世界融为一体。
再说这个年代还有几个人喜欢听这种古怪的声音,不悦耳,歌词愁苦,有时似乎还有些矫情,太过迟缓甚至阴森恐怖。而就在这片被人忽视的荒漠里,吴虹飞和她的乐队走过了十个年头。她深知摇滚乃是一种信仰,不是吉他贝斯鼓以及喊叫,它是对秩序的不满,对人世灵魂的反诘,绝不是对任何人的谄媚讨好,所以不应指望它朝着人们的心口吹出暖风。既是信仰,因人而异,惟信而存。我一直对摇滚歌手的心灵充满探视欲望,总觉得他们活得无与伦比的精彩,但那种苦难又如此相近。多年前张元拍出《北京杂种》,电影中的摇滚乐手所表现出的离经叛道,是一种世界边缘的共存特征,还有残酷时代的记忆,永远是绝大多数的人鄙夷、漠视和疏远的东西。这位清华大学双学位硕士,真材实料的大才女,义无反顾地奔入这片破碎山河,且不说勇气可嘉,其中的千头万绪,千辛万苦,也只有从她的这本自传性质的随笔文集里才能找到答案。
继续说摇滚乐。人们所理解的摇滚乐也好,其他艺术也好,其实都是名字,中国的是众所周知那几位,港台的也是众所周知那几位。以台湾为例,有人说,台湾早就没有摇滚乐了,他的最后一个真正的摇滚乐手薛岳死在了1990年。后来,台湾的华语流行音乐发展达到了巅峰,对大陆颇有一番“文化反攻”之势。后流行音乐时代,陈绮贞、张悬、苏打绿等等,又一步步攻占大陆的文艺青年市场,他们的作品很精致,很优秀,至于算不算摇滚歌手,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眼界之内,突然出现了一批打着独立音乐和摇滚民谣之类旗号在传播一些泡沫文化和包装鲜美的垃圾旋律的所谓新创作歌手,正如多年前流行音乐表现出的工业化复制和腐坏一样,只要有人喜欢,就会有人模仿。一旦模仿建立了宗教,梦想和情调用来贩卖的时候,在我心里一种深刻的战栗感随即产生,仿佛凶戾无道的殖民者闯入了你隐居的王国,你一直珍视和喜爱的东西被玷污了,人格和道德也被作践了。这么说似乎显得危言耸听,音乐如此之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其实不然,摇滚乐有它的现实生命,它在后工业时代中产生,却和时代始终保持着强烈冲突,而生活终是不可战胜的,惟有真正的知己能维持它的延续。若越来越多的人被浮躁和虚伪的表象所迷惑,那么受到毁灭的绝不仅是区区摇滚乐,人世间的美好、善良、温存、智慧乃至辉煌的文明都难逃幸免,如吴虹飞《冷兵器》中所描述的尸骸遍野的意境。最后一句,如果我们在世上继续醉生梦死,这是否会让你感到孤独。这句话,除了献给一个为了探寻真理而被无边黑流所湮没的中国公民,也献给她自己。
吴虹飞在书里162页有这么一段话,让我很感动。她写道:“我现在还做乐队的原因,是因为我必须做一个有始有终的人。我认为有始有终是一种美德。我坚持一些传统美德,比如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比如女人对男人之忠贞不二。比如朋友妻,不可欺。我是一个迂腐的人,也许因此不大快乐,包括做乐队。到头来可能只是一个道德问题——开始是我对一名男子的忠贞,后来是我对兄弟的义气。我喜欢我的乐手,让我离开他们是不容易的。其实我最喜欢幻想的一幕是,我结婚了,我丈夫亲自请我的弟兄们喝酒,我渐渐老了,当然要去生小孩,要去过别的生活,这时我的丈夫会跟他们敬酒。我丈夫当然人很好,所以他们也喜欢他。他们端起酒的时候会说,老吴这样的人终于也有人娶了。”如果你愿意剥开那一层诡秘幽暗的外壳,吴虹飞说,幸福大街的音乐的所有秘密,就是爱。
离世界末日不到两年了,连《孔雀东南飞》也从语文课本里删掉了,你觉得爱情对人们还有那么重要么?爱情嘛,是镜花水月,脆弱易朽的誓言,是青春期的灰烬,太多的例子告诉我们,靠爱情支撑的人是不靠谱的,他可能活得很惨很不快乐。沉溺于爱情是对着虚空唱情歌,无尽的伤感容易带来无责任地自我放逐。但我从不这样认为,我始终坚信早恋比考大学重要,我觉得这也是一个道德问题。大人们会说,你和他没有好结果,也好比诅咒摇滚乐手,你们迟早会解散。是啊,散就散吧,又怎样,那也比没爱过可悲,只要能爱一天就爱一天,不必害怕尽头,不要始乱终弃。
宫崎骏《哈尔的移动城堡》里苏菲说过一句话“人老了自然也没什么可失去了”,也许我们总有一天也会有拥有这种无畏的力量,但我坚信,把爱情当成幻觉的人,无法在生命中飞蛾扑火的人,他们只会在恐惧中孤独死去,因为他们害怕死,他们永远担心的是他自己。
写那么多有的没的装逼的话就是为了打打书,看完了这本书之后,喜欢吴虹飞的人会更喜欢她,讨厌她的人也读不进,读进去也看不完,这本书很厚,从她的成长写到今天,有关她的人生经历、音乐,爱情,还有少数八卦,和一般的名人传记不是一码事,凡是还活着的名人写传记,基本都在贩卖狡猾的方法论,但吴虹飞不是,在这本书中,她没有煽情,也不使人绝望,她的文字极其克制,展现出的是完整而真实的自我,写出她的失败和感慨。她的“失败”是不能复制的,也没有哪个傻逼会想复制,不像唐骏,人家的成功居然可以复制,不过貌似不能粘贴。
再不相爱就老了,再不结婚就死了。书真的不错,去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