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心理学家,有的主张个性的形成完全由遗传所决定,也有的主张个性完全是在后天环境中受社会文化的影响而养成的。现代心理学家不再单纯从遗传或环境单方面来看个性的形成,他们认为,个性是遗传与环境两因素交互作用之下,逐渐发展形成的。其中个性中与身体或生理有关的基本特征,如情绪性(稳定或激动)、活动性(爱动或好静)等,受遗传的影响较大。而属于较为复杂的个性特征,诸如兴趣、态度、价值观等的形成则受环境的影响较大。
从社会环境方面考察。纵观个体的一生,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外乎家庭、学校和社会实践环境,从这个角度来看,影响个体个性形成的因素也来自这三个方面。
▲一、家庭
许多个性心理学家都认为,从出生到五、六岁是个性形成的最主要阶段。在这个阶段,绝大多数儿童生活在家庭之中。父母的爱抚、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等将对一个人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一)父母的爱抚
许多研究表明,父母的爱抚,尤其是母爱,是儿童性格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婴儿在3-4个月后有一种天真快乐反应。如果父母与婴儿接触很少,而且缺乏抚爱,对婴儿采取冷漠态度,这种情绪反应就会延缓出现。缺乏母爱的儿童会形成任性、孤僻、情绪反应迟钝和不易合群等不良的个性特征。父亲对于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上则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如父亲即可为男孩提供模仿同化的榜样,亦可为女孩提供与异性成人交往的机会。
一般在幼年没有或很少与父亲接触来的儿童,在性别的社会化方面,往往是不完全的。
▲●(二)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个性的形成有重要性的影响。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研究都反复证明了这一点。举例:日本个性心理学家毫摩武俊研究了母亲的教养态度与孩子性格之间的关系。父母的教育方式不仅包括父母如何教育子女,而且还包括父母的表率作用。父母的表率作用与儿童许多个性特征的形式有关,如对人、对劳动和对困难的态度,自制力,自尊心,好奇心等等。常言道,孩子的行为表现是父母品德的一面镜子,因此,父母对子女的教养不仅应强调言教,还应重视身教,这样才能塑造儿童良好的个性。
▲●(三)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指一个家庭中占主导地位的一般态度和感受。它可分为融洽和对抗两种。这种氛围是由家庭中全体成员所营造出来的。但关键是夫妻关系。儿童心理学家哈特威克(Hattwick)研究的一些理论。有关破裂家庭的研究也表明,父母离异或父母中有一人死亡的家庭中,孩子易形成悲观、孤僻等不良性格特征,行为问题也较多,特别是少年犯罪率比完整家庭中的孩子高两倍以上。可见,家庭氛围对儿童个性形成有很大影响。
▲●二、学校
随着幼儿的成长,儿童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不同于家庭教育,这种教育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社会影响。学校教育对儿童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学生不仅智力得到发展,而且可以培养他们坚毅、顽强、主动、独立等良好的性格特征。
学校是一个大集体、学生生活在集体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组织性、纪律性、自制、利他,勇敢等积极的性格特征,也有利克服自私、孤独等消极的性格特征。同时,学生在与同学的交往过程中,学会了人际交往的一般技巧,这对他们顺利走向成人世界,适应社会生活有积极的意义。虽然学校是系统塑造人的地方,学校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但是,因为学校风气、教师素质、学生小体系环境而定的不同,学生个性的发展也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性。一般来说,学生的年龄越小,爱学校因素的影响越大。到了高中晚期和大学,学生重现和心理发展逐渐成熟,个体的主观因素对个性的丰富和改造所起作用日益增强。
▲●三、社会实践
学生离开学校,或走上工作岗位后,才真正步入现实社会。社会普遍的风尚和他们生活与工作的群体的观念对他们的价值观、定型有很大的影响。
另外,职业的要求对个性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个体长期从事某种特定的职业,也会形成与职业特点相适应的个性特征。例如,长跑运动员的顽强;医护人员的耐心细致,军人的忍耐等性格特征,都与职业的长期训练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