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理人秉承资产所有者的意志,负责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资产所有者在位与否并不能成为其行为异常或自行其事的前提。职业经理人的职业操守应该象西方的律师那样体现在秉承当事人意志并在当事人身故后公布遗嘱的那一刻。9月28日,国美之争的结果尘埃落定,但是这个事件带给我们深深的启示。
唐骏前段时间很火,是因为假文凭;陈晓最近更火,是因为和黄光裕的折腾。
毫无疑问,这两位都是牛人,这点无须再证明,二人的履历及业绩摆在那儿。
也许就个人能力上,陈晓要比唐骏强得多。从创建永乐家电做到行业第三,再到进入国美后的一系列动作,尤其是黄光裕进去之后,可谓力挽狂澜,这点对国美还是有功的。而唐某人不过公关先生而已,会做一些事,特别会做人,尤其会做秀,他带给企业的主要是公众关注度的提高。
但从职业经理人的角度,唐骏要比陈晓高出很多。
首先是,唐骏的职业经理人操守比较好,属于“盗亦有道”的类型,虽然学历可以作假,但职业上有所为有所不为,管老板多要钱可以,甚至号称一年十个亿,但你不能抢了老板的企业。“愤中”郎教授说,保姆不能因为把家打扫干净了,就把家据为己有。企业如果是孩子,作为职业经理人,那怕你这孩子管你叫妈,也是奶妈。多要工资不要紧,你要真把孩子领养了跟你姓,即使合法,也难合理。让人戳一辈子脊梁骨。陈晓可能是当老板当惯了,又急于施展自己的抱负,把这个职业经理人的基本伦理给忽略了。
其次,在职业经理人的个人经营上,唐骏要比陈晓高出不少。唐骏长于公关,善于作秀,可谓中国第一明星职业经理人,这点有很多企业需要,唐骏的产品很有市常而陈晓是创业家出身,长项是综合能力和行业积累,当时永乐被收购,要不收山养老,要不重新创业,如果想当职业经理人,陈晓的理想选择并不多,如果离开家电零售业,可能也就“泯然众人矣”。所以作为职业经理人,这点要和唐骏学习,要有自己的产品,这个产品必须要有市场,自己的选择面就会宽,奇货可居嘛,自然游刃有余。职业经理人,要有自己的专业定位,要有取舍,要做偏科学生,各科都90分,不如一科100分,其它科0分。
当然了,陈晓也许压根没想当职业经理人,在国美是在当刘备,忍辱负重被收购,寄人篱下,每天放着席梦思不睡睡柴火,山珍海味不吃嚼苦胆,就等逮着个机会干掉黄光裕。
亚当密斯的难题又来了
如果黄光裕最终失去了国美的控制权,那么投行股份将会越来越大,最可能的结果是这些股份被转卖给百思买、沃尔玛这样梦寐以求控制中国零售终端者,因为他们的出价一定高高在上。这个对民族企业是很糟糕的范例。
陈晓为中国民营企业开了一个很糟糕的先例,职业经理人可以取老板而代之在国企中行得通,并不表明民营企业或家族企业就无法防范。而这种资产所有者与资产管理者之间的防范意识一旦种下,必将演变为社会资源的巨大内耗,更是对原本就缺乏诚信的中国建设信用社会的莫大冲击。
“自灯明,法灯明”一语,就是说把自己作为明灯,把真理作为明灯;释迦牟尼始终强调这种主人公意识。所以,在公司里干活,必须首先要有这种主人公意识。要时刻反省自己,是否以公司不是自己的为由有懈怠之心并对自己的工作不尽心尽责。
陈晓还没把黄光裕清算出局,就差点儿已经把大摩小摩清算出局了。最近,随着大小摩不断减持,长线投资者变成了中线,中线投资者变成了短线。唯一还在坚守的,就是黄光裕和贝恩。一个是不被陈晓“代表”的投资人,一个恐怕就是陈晓唯一能“代表”的投资人了。
按理说,陈晓是西方世界投资人最欢迎的所谓“职业经理人”,在一些投行的分析师报告里,他代表了“国美长远的利益”,因为不分青红皂白,拥有少量股权的“职业经理人”永远都比大股东更适合管理公司,更加公正和值得信任。但是,大小摩为什么还是选择主动出局呢?因为,大小摩并不傻,他们没有把陈晓当作传统意义上真正的职业经理人。他们也很清楚,陈晓可以分配的利益有限,恐怕照顾了贝恩之后,再也难照顾到他们,那还争个什么劲呢!
陈晓之所以让投资人有些担心,恐怕正是出于他对规则的破坏。在这场战斗中,陈晓前前后后的所作所为,充满了破坏性。这在今天可能是对黄光裕这个大股东,那么明天对于其它股东来说更是可以随心所欲:
陈晓可以通过股东的授权踢股东出局。世界上有这样的人,但是如此赤裸裸说出来的恐怕不多。连大股东都可以“踢出局”,还有谁不可以呢?
不过,对于中国人来说,竺稼和陈晓对国美控制权的争夺,在商业之外,一切还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说人和人之间的信任感突然被撕裂了。这种撕裂带来了整个社会的三道裂痕。
第一道裂痕出现在中国企业家和外国投资人之间。在竺稼和陈晓之前,海外投资者曾经是中国企业家眼中的明星,但是现在可能要重新审视这种关系了。每一个中国企业家都担心他们是下一个黄光裕,这导致阴谋论的盛行。韦桂华在博客中甚至猜测贝恩背后另有其人,并把矛头指向了大摩。竺稼和陈晓莫名其妙就将大摩拉下水,下一个又是谁呢?
第二道裂痕出现在外国公司和中国消费者之间。David Pilling和Jamil Anderlini都通过《金融时报》指出国美事件对中国消费者民族主义情绪的刺激。人民已经开始猜测竺稼和陈晓的背后是否有产业资本的黑手,那只手是否来自百思买?网民甚至警告百思买,如果此事属实,他们将号召中国人不再从国美购买产品。
第三道裂痕可能更难愈合,它出现在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之间。竺稼和陈晓应该都有中国文化背景,当然知道在亚洲国家“背叛”意味着什么。在网络投票中,为什么网民会一边倒支持黄光裕?为什么多数评论人士也是一边倒地反对竺稼和陈晓的行为?不从传统道德的角度恐怕无法解释这一现象。指责网民“一致行动”是受人操控的那些所谓批评家应该清醒一下了,没有网络公司有能力这样操纵网民,以后看到这种事情最好还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本身的性质上。
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任何试图反对黄光裕的言论最终都是自取其辱。投票顾问公司Glass Lewis才发出挺陈言论,就遭到网民的人肉搜索,一天内网络新闻就都变成了Glass Lewis本身的污点和绯闻。Glass Lewis想借此出名,最终却变成自取其辱。
就在人们猜测政府已经不会就此事表态时,中商联的一个公开声明引发无数反响。中商联的文章措辞谨慎,但是意图明显,就是挺黄。而且挺黄的一些原因也不是完全考虑到黄本人如何如何,倒是更考虑了上面的一些裂痕。到目前为止,这篇新闻已经被各网站发布超过132次,是国美事件迄今发布最多的新闻之一。
竺稼和陈晓,一个还将以第二大股东的身份继续留在国美,一个已经用“我早就想离开”为自己的离开做好了铺垫。不过,9月28日这一天无论对竺稼、陈晓和黄光裕也许意味着阶段性结束,对所有受到此事件影响的中国人却才是一个开始。现在,比竺稼、陈晓和黄光裕的胜负更重要的是:谁会来修补这些已经被撕开的社会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