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中国人不可“自慰”需反思!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本年度揭晓仪式将从4日起陆续举行,颁奖仪式将于今年12月初举行。(《楚天都市报》2010104日)。

可以肯定地说,在每年一度的诺奖揭晓之时,总会引发国人纷纷议论。尤其是诺奖没有国人上榜时,总有不少人为此深感遗憾,忿忿不平。然而颇令笔者惊诧的是,今年的诺奖揭晓之后,国人似乎一下子“理性”了许多,更有一些好像深谙诺奖评选内幕的人士居然还号召国人“千万别把诺贝尔奖当回事”,“要淡化诺奖”。比如,诺贝尔奖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事物,它所表现的不仅是西方人的趣味和利益,而且包含着西方人的优越感和文化战略,我们一定要知道那是欧洲人的游戏,它跟诺大的东方世界关系不大。再比如,诺贝尔奖是对中国的另一个阴谋,不给中国人诺贝尔奖,实在是西方分化中国民众与政府关系的一种工具,是打击中国民族精神和自尊的一种手段。还比如,咱们中国应该有自己的事情和想法,不必跟着一个遥远的诺贝尔奖起哄,更不必天天期待它的册封。云云。

毫无疑问,诺奖得主是在各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能获得诺奖对学者及其国家都是莫大的荣誉。然而对于中国长久以来一直无缘诺奖的事实,笔者不晓得上述的言论究竟是国内一些学者的豁然开朗,还是尴尬沮丧之下的一种愤世嫉俗。总之很是自然地就让笔者想到了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难道我们已经颓废到了像阿Q那样以自慰为乐的地步了么?——我是向来反对只去抱怨敌人的强大和怀疑敌人的动机,而忽视自身的不足与缺陷的。任何故作轻松的不屑也只能是毫无意义的无知和做作。试想,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没有获得世界顶级大奖,能说明他已经具有了世界顶尖水准吗?

我们承认,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这是诺奖的败笔,我们也承认没有得奖并不见得你不优秀。但这是盲目自大和盲目自吹的理由吗?诺贝尔奖是世界学术最高荣誉,也是科技强国的当然标志,谁拿下诺贝尔奖谁就佔据了当代科技的制高点,单凭这一点来说,我们凭什么要“要淡化诺奖”?凭什么“千万别把诺贝尔奖当回事”? 没有获得诺奖,国人大可不必自卑,但设若连从自身寻找“无缘诺贝尔奖”原因的勇气都没有,我们还谈什么进步,用什么强国?

换个角度来说,即便是不给中国人诺贝尔奖是对中国的一个阴谋,那么我们又该如何从这个阴谋中跳出来呢?是掩耳盗铃般的自我欣赏、远离博弈,还是知耻而后勇,逐渐缩短与诺贝尔奖的距离? 截至目前,日本已获得各类诺贝尔奖达16次之多(不包括日裔科学家),2000年以来已有8次。我国呢?CCTV经常报道中国的这样达到世界先进,那样达到世界领先;教育部也一直在说中国大学数世界第一,中国博士生数世界第一;科技部提交的中国科技实力报告也显示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位。但是结果呢?国人的名字却始终没有真正出现在诺贝尔奖的名单上,如此的尴尬之下,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们难道不该汗颜和反思吗? 

中国无缘诺贝尔奖,是中国人比西方人笨吗?显然不是。在追逐快餐文化的大环境下,学术心态浮躁,有几人能坐稳做学问的冷板凳?科研人员缺乏创造性和开放性,整天制定计划和玩弄权术,又如何能培养出顶级的科学家?外行管内行的现象普遍存在,何以创造最佳条件留住那些优秀的高端研究人才?尤其是当前我国的大学文化中出现只想借学术自由的幌子捞个人私利、损国家利益的致命危机,又谈何创新?

有人认为,中国人至今无缘诺贝尔奖,问题出在经费上。但一个明显事实是,近年来我国加大了科研投入,仪器设备之精良,连一些外国专家也叹为观止,但是,有望问鼎诺贝尔奖的重大原创成果出现了吗?更为荒唐的是,中国不像美日等国,对科研经费有严格的监督机制,中国的研究机构拿到国家项目资金后往往先买楼买车,请客吃饭都从中开销,甚至经费吃光用光科研还未启动。试问,如此状况之下,我们又何以能让诺奖垂青?

诸多的事实表明,目前我们仍然缺少独立自由、淡定攻坚的学术氛围。诺贝尔奖之于中国来说,我们大可不必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也不必不是自家荣耀硬是抢。更不必像阿Q那样以自慰为乐。设若我们有这样的实力,就堂堂正正地抱回一个诺贝尔奖来;设若我们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就应当从根本上入手解套,心平气和加上奋起直追才是上策。——知耻而后勇。中国只有经过刺痛,深刻反思,才能看清差距,找到动力,逐渐缩短与诺贝尔奖的距离!

(李吉明2010107日于河南新乡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