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闲在家里遛网,七扭八拐,也不知怎么就链到了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最近一档谈曹操墓的节目上。主持人窦文涛和嘉宾马未都等先生谈到一个话题,大致是说考古发掘的经费一定是国家拨款的才行,如果当地政府出钱,那就难免要受当地政府的制约,谁给钱就替谁说话。像曹操墓就是当地政府希望挖到曹操墓,以扩大经济效益和当地影响力,就给了考古队经费,于是考古队就堆出证据,非说这大墓是曹操墓。无独有偶,好像前一阵子媒体还报道过,说有人爆料考古队拿了当地政府的230万元钱,把钱都花完了,也没挖出像样的东西,就不得不造假,以向政府有个交代……等等云云吧。
这些个说法,冷不丁一听,好像字里行间都不无道理,特别是马先生的部分想法,更具有规避意识,带有防患于未然的理想主义色彩。说起来,像马先生这样身为文物收藏名家的人士,虽然与考古隔着行,却也连着筋,他热心关注考古这一行当,当是考古学之幸,只可惜他这样的人士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换言之,考古行内的人如果能多听取一些像马未都先生这样的有识之士的建言,哪怕他说的不是那么太靠谱,也没什么不好。就像他这次聊曹操墓考古经费的话一吐口,尽管我有点哑然失笑,听得出他确实不太了解考古经费来源和使用方式。但他质疑与设想的考古经费哪里来与怎么用,确实是一个鲜为人知的话题,拎出来说道说道也无不可。
如果采取排除法的说事方式,那中国考古经费的诸多来源中,起码有一条是与国外不太相同的,这就是一般不存在个人或者某个民间基金会之类捐资考古的情况,这在解放前不是没有,你像当年周口店中国猿人的考古发掘经费,有不少就是洛克菲勒基金会提供的。但这样的做法到解放以后,基本没再延续。换言之,中国用于考古在内的文物保护的经费,清一色来自国家财政,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主要做法。而在过渡为市场经济的今天,考古经费除了国家财政拨款以外,地方政府以及企业单位等多种渠道的考古经费来源,早已日渐增多,甚至还将成为今后的一种发展趋势。
即便这样,我国文物考古所需经费的总投入,如果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非常汗颜的。像有人就做过这样的统计:意大利的世界文化遗产拥有量在世界排名第一,近年来平均每年的遗产保护经费约为40-4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00亿左右。法国文化部建筑与文化遗产管理局的年度预算也达51.14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80亿元上下,地方政府支出的保护经费则比中央政府再要多出将近20%。而在我国,包括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财政部等部委的中央财政平均每年的文物保护资金预算约在25亿左右,这几年又有所提高。从地方来看,上海每年约投入1亿不止,大部分省市平均大多达不太到1亿元,少的只有1-2千万。如此算来,全国平均每年文物保护经费也只有40-45亿左右,仅为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左右。
可见,钱多钱少是另外一回事,但钱少更需要国家和地方的多方投入,无论在我国还是在外国,也都是惯例和常态了。像曹操墓这样的发掘和接下来的保护工作,光是国家文物局给钱是不够的,河南省文物局也不会不给经费,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能说河南给钱了,考古队就得为河南说话,更何况考古队又不是国家派下来的,其组队本身就来自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因此按照锵锵三人行栏目嘉宾谈话的逻辑,非但一定要国家给钱,考古学家才不会替地方说话,同时也一定也要中央派员下来考古,才能免除地方考古学家只替本地区说话。这在道理上和操作上都不太行得通。否则,中国就只能有一个国家级别的考古机构足够了,所有的省市级考古机构都没有了存在的必要,要不然就有为地方说好话之嫌。所以,我上面说马未都先生多少有点理想情结,但又把事情说片面了,道理就在这。
在我国考古的实际工作中,其实何止国家拨款?又何止省级出资?市级和区县级的财政中用于文物抢救和保护的经费比例也都在不断加大,像一些大型的特别是等级比较高的遗址,地方一级政府守土有责的保护的力度还可能大于国家和省级财政。因为一般的考古,可能国家和省级政府也就投入一次完事了,但发掘后的遗址保护所需要的人里物力财力,还要常年长期地投入才能解决问题,而且这多是市一级或区县一级每年要做经费预算的事情。
考古工作不但国家财政要拨款,地方财政要出资,而且不少大型建设工程项目中的企业单位,还要在预算中打入可能需要文物抢救和保护的费用,这在考古单位叫做配合大型基本建设的抢救性考古,一般都由一名考古单位的副职专门来做这项工作才行,这在过去是没有过的,盖因中国经济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到处都有工程性项目开工所致。也就是说,企业从项目建设经费中出资考古,也越来越成为了常态。这种考古,如果调查过了,发掘完了,得出结论,不需要原址保护,建设工程还可以继续进行。但如果考古完事了,发现的遗存非常重要,要原地保护乃至要建博物馆的话,那别无他法,建设工程也只能迁建或绕行。像上海市前些年在市区发现了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决定要建上海市区的第一座遗址类博物馆,但对居民和房产开发商等相关方面都不无影响,时任上海市市长的徐匡迪就召集了全市各个委办局的人员共同协调,现场办公,解决问题,传为佳话。
所以,不能因为市区县一级政府以及企业单位出资考古经费了,就片面地演绎为地方政府要搞旅游开发做经济,就误以为企业单位一定要回收成本,就要买断考古队的话语权,就要考古队拉磨听喝,就都是坑瀣一气,就都在造假蒙世,就全在行贿受贿……假使真这样推理下去,权且不说是对考古界行风和考古一线人员人格的全盘贬低,但的确已把考古经费的来源和使用方式误读到了冰点,翻转成了负面。因此,考古人员需要做些解释才是,需要给予回答才行,不能水泼不进,针扎不进,还动不动就拿内行与外行这样容易引发对立情绪的字词说事。这样,考古才不是考古人的自留地,才是普罗大众的观赏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