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書真是用不著讀的。例如號稱中國民族主義領軍人的王小東,他在大陸近期熱銷書《中國不高興》裏有篇文章,叫做《王小波是我們這個時代最虛偽、最醜陋的神話之一》,題目很有氣勢,令人以為他將有甚麼絕招使出來,可把王小波的作品批得體無完膚。孰料他竟然說:“王小波的東西我讀過的只有他的幾封書信,還有一兩篇罵中國人的文章,主要是從他與我的一些朋友之間的對罵得知的。但正如柯南道爾所說的:‘要知道一個雞蛋是臭的,你不用把它完全吃下去’。無論他的小說和散文寫得如何,我就是認為他是一個臭雞蛋,因為他的臭味我聞到了。而且他的臭味把我熏得吃不下去……”那麼,王小波究竟臭在哪里呢?王小東又說:“他在美國被人欺負慘了,卻不知道憤而進取,回國來隻會破口大駡中國人,並且給中國人描繪一個虛假的歐美,這是騙子行為,這一點被我看到了,我很鄙視他”。
既然你能夠單憑幾篇東西就聞出王小波的臭味,靠著聽來的傳聞斷定王小波是個騙子,那麼你也就別怪別人用同樣的方法來聞你的書了。據說《中國不高興》是文藝青年網站豆瓣有史以來劣評最多的一本書,於是我很好奇地上網去流覽了一下各種評論,發現大部分否定意見都在繞著它的書名和作者取樂,恥笑它的張揚媚俗,嘲弄它的五位作者是晚熟(甚至未熟)的腦殘憤青。除此之外,真正進入文本析其弊端的,卻是極少極少。我不得不懷疑,很多人其實根本沒看過《中國不高興》,他們只是從它的宣傳得出它是《中國可以說不》進化版的印象,認定它是近年極端民族主義的愚蠢結晶。有些我很敬佩的老友乾脆公開表示自己完全沒有讀它的打算,但同時又能寫出洋洋灑灑的文章譏之刺之,引申出一大段時局觀察。
這樣子聞書公平嗎?懷著疑問,我一頁一頁老老實實地看完了整本《中國不高興》,結論是罵它也好贊它也好,原來很多人根本只是聞到了自己的味道,誤會了它的不少主張。舉個例子,關於中國的民主改革和政治現況,一些自由派線民想當然地以為這本書是國家主義的鬼倀,拚了老命罵西方,對中國的種種亂象則不置一詞,是空洞片面的激烈愛國主義。相反地,一些左派則覺得這本書為他們出了一口惡氣,不只大長自己威風,痛扁了漢奸一頓,還連帶把一切民主自由之類的所謂普世價值觀一併送進了火坑。
讓我們來看看真實的情況。作者之一的黃紀蘇如是說:“對於普通老百姓,民主自由如今也是非常切身的利益……老百姓需要民主自由來限制一些官員過分的權力。”他甚至疑問:“你不號稱信仰社會主義嗎?平等可是社會主義的題中之義,民主可是平等的題中之義呀”。王小東更把矛頭指向一群熱昏了腦的左派民族主義者:“左派和民族主義者中的一些人一方面對現實進行極為激烈的批評,把現實說得一無是處,另一方面卻又反對別人提出政治體制改革、對權力迸行制衡等等主張。”如果真的仔細讀過《中國不高興》,也許很多鼓掌喝采的憤青恐怕就不會把話說得那麼滿了。
《中國不高興》的確不容易讀,不是因為它的內容太複雜,超出了一般常見的二元對立。相反地,你還是可以用很精簡的文字就總結出它的大意。只是它的主張在越出今天中國簡單二分的習慣之餘,又很容易被作者的情緒帶回那種非此即彼的喧鬧聲中。正是情緒的過度釋放,使得這本書變得不好讀。再坦白點講,這是一本被“做”壞了的書,從文章的編輯整理,到作者的行文佈局,都混亂無序地使人迷茫失措。
其實《中國不高興》的論旨很簡單。它沿襲了現代中國那種流行版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把國際關係看成一片弱肉強食的叢林,而中國置身其中,不得不使盡全力在各方面力爭上游。一方面要小心它國的狼子野心和他們埋伏在我國的漢奸,另一方面則要在經濟發展和所謂的軟實力之外重拾“持劍經商”的本分。
幾位作者都很不滿當前中國公共論述裏的文藝腔,覺得那些文化討論全是清談誤國。再加上還有一批如王小波和餘世存之流的知識份子鼓吹逆向種族主義,教大家以中國人的身份為恥,對中國種種現況充滿憤懣,於是形成了危險的形勢。而忘記了西方怎樣清除障礙:“西方這種清除障礙的方式是有先例的,而且在清除別人的時候,我們有些中國人還跟著歡呼。米洛舍維奇也好,薩達姆也好,無論說他是專制也好,獨裁也好,都無所謂,它的制度是很完整的,很有秩序的,它自己在運轉”。也就是說再獨裁暴政也好,人家好歹有自己一套,有完整的主權。偏偏西方不幹,硬是要用飛彈炸人家,或者搞顏色革命。所以我們應該認清形勢,以免一不小心給人清除掉。
比方說,別上環保分子的當。因為“誰想節約能源的話,肯定先從地球上被淘汰掉了,因為你不發展了,不發展就要落後,落後就會被別人淘汰掉”。除了環保分子,還有很多受到西方影響的東西在威脅著我們,就連毒牛奶都是。因為也許就是“當初有人一廂情願規定我們的牛奶標準應該按照歐盟的標準來制定”,可“我們有歐盟那麼好的,含蛋白高的牧草嗎?標準高,沒有原料,只好造假”。換句話說,三鹿奶粉往牛奶裏下三聚氰胺其實也是給外國逼出來的。
同時還得注意軍隊的士氣,因為雖然軍人對他們的經濟生活有不滿,“但是打仗還是挺興奮的,其實他們內心很清楚,只有打仗後人們才會重視他們的社會地位。但是時間不能太長了,太長了耗下去人心散了,人才也會慢慢流失了”。那麼我們是不是要趕快找個對手好好打一仗呢?也不至於,但起碼要鼓吹戰鬥精神,像古代的秦國那樣,“秦國的戰鬥意志連續保持了幾百年,太了不起了,所以最後由它來統一中國”。但秦國最後豈不也亡於它的嚴酷和暴虐嗎?不,是“……統一之後它的戰鬥意志就衰退了”,所以很快就完了。
《中國不高興》最不高興的是很多人認識不到自己的根本問題,一味學西方還不算(民主不算在內,因為它不是西方專利),甚至一天到晚咒駡中國人的劣根性,消磨了尚武精神,結果看不見最重要的大目標。大目標就是“在這個世界上除暴安良”,以及“管理比現在中國所具有的更大更多的資源,給世界人民帶來福祉”。
你不用再看這本書了,因為它要說的無非就是我辛苦整理出來的這幾點。可以想見,這種說法一定會使許多人不高興,批評它太極端太落後,也太過排外。不過,我覺得再這麼講也好,它起碼也是個主張,大可以好好地推陳鋪衍,多些論據,多些資料,系統地整理成一套能夠讓人思考辯論的論述。可惜的是這本書做壞了,我就算想反駁也嫌費勁。
首先,甚麼叫做文藝腔呢?我看了半天都找不到一個準確的定義。有時候它指的是一種不嚴謹不邏輯的思考方式,有時候它又變成了過度著重軟實力的文化討論,又有些時候它是文人不懂理工的表徵。幾位作者對文藝腔的批評似乎恰好可以應用在他們自己身上。他們喜歡用很文藝的語言,很誇張的言辭去攻擊看不順眼的人。例如,宋強說餘世存的作品是“最野蠻的種族主義分子炮製出的下流文字”,但在謾駡之外又沒有很理性的分析說明它們為甚麼是自虐而非自省,以及餘世存的文字如何流露出“非人非畜的變態心理”。不,他只是使用文字去形容對手,以一句“我認為”輕輕帶過許多必要的推理。
從小處看,這本書裏的好些文章都有漫談的性質,像聊天的記錄多於嚴肅的寫作。其中一篇開宗明義講的是中國的學術腐朽,卻有十分之九在罵學者崇洋媚外,最後一小段才談了幾句學術界的腐敗,這兩者有甚麼關係呢?另一篇文章批評一位學者聲稱以色列是個好國家,為以軍轟炸巴勒斯坦辯護,雖然我也很不齒這位學者的說法,但我實在搞不懂為甚麼幫以色列說話也是漢奸,難道巴勒斯坦是中國的一省嗎?
至於大處就更不得了。全書結構鬆散,儘管粗略分成三大部,但每一部分的編選原理都極不分明,你隨時可以把一篇文章調到另一部分,絲毫不成問題。書中又有許多附文,有的是國人所作,有的是外文翻譯,它們的作用何在?編者和作者對它們的態度如何?一概沒有說明。不只如此,這本書連提綱挈領的導論前言也沒有,使得內裏的漫談更像是漫談,漂浮遊移,難有著落。所以我說這本書不好讀,不是它太深奧,而是它的製作太糟。你只能跟著一股不高興的情緒走,走到哪兒說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