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部分地区被指为引进新兴产业放宽环保门槛


 

 

新疆在引进新兴产业项目时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是明显的,特别是近20年,大开发带来大污染,新疆本来生态环境就比较脆弱,如果再人为的破坏,那么,今后进行恢复是困难的。这是作者在2009年在新疆北疆的一个美丽的城市所拍到的。

 

新兴产业污染隐忧

  本刊记者在川黔渝等地调查发现,近年来,西部地区竞相承接来自东部沿海的电子元器件制造、光伏产品制造乃至大化工等所谓高科技、资本密集型项目,但并未充分认识到潜藏的环境隐患。甚至一些生态敏感区也以引进新兴产业为名,随意放宽环保准入门槛,带来新的污染隐忧。

  以光伏产业上游的多晶硅生产为例,四川省正打造“成都-乐山-绵阳硅产业带”,其中乐山的多晶硅产能达到7500吨,预计到2013年,以万吨多晶硅为核心的硅材料及综合利用销售收入可达到1000亿元。重庆也引进一批类似的项目,其中万州多晶硅产业基地年产能达到3300吨。

  各地招商部门都以招到这类“新兴产业”而自豪,但却忽视了它的污染问题。有关专家指出,多晶硅属于高耗能和高污染产品,从生产工业硅到太阳能电池全过程综合电耗约220万千瓦时/兆瓦,同时还将产生8倍于它的四氯化硅,这是一种高污染有毒液体,且再利用成本昂贵,目前国内多数企业未安装或未完全安装相关的回收设备,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电子信息制造业也是近年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目前,四川、重庆和西安三地的IT产值均超过千亿元,其中主要是电子元器件制造。如四川省遂宁市近年引进近百家电子元器件制造和电路板制造企业,形成占地达4000多亩的电子园。这些企业的污染状况如何,并没有引起当地政府太多重视。

  国内环保组织的调查表明,IT加工制造领域污染问题逐渐显现,尤其是中小型零部件企业,不仅产生大量电子废弃物,还有严重的重金属污染,珠三角地区就深受印刷电路板等生产过程中镍、铬等污染物之害。

  西部地区竞相布局大化工项目,带来的环境隐患也不可忽视。去年4月,中石油四川石化80万吨乙烯、1000万吨炼油项目在四川沱江边的彭州上马,这个基地位于成都上风上水方向,距离彭州市区仅5公里,距成都市区也只有39公里。在生态环境极其敏感的三峡库区,由德国巴斯夫投资的全球最大MDI生产基地即将落户重庆长寿区,由于中间环节包括40万吨硝基苯生产装置和30万吨苯胺生产装置,也引起了较大争议。

  多位受访的西部基层干部和环境专家认为,与传统工业相比,一些高新技术、资本密集型工业的污染问题往往更加隐蔽,造成的环境灾害也更大。目前,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新污染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他们建议,在提升西部污染防控能力的同时,要加强工业项目污染治理设施的配套运行,生态敏感地区则要坚守环保门槛不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