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长教说“官话”,是幸事还是悲事?


郭姓校长原本曾是笔者的直系领导,因其善于谋略、精于攻心亦曾落得一个“小诸葛”的名号。然而就是因为其过于聪慧、手眼通天,而最终落得了一个中道崩殂、赋闲在家的结局。颇善谋略和深谙诡辩之术的郭姓校长虽长于演讲和表达,却终难提笔成文,故而屡屡与笔者谈文说字,以便互通胸臆、教学相长。时日久之,郭姓校长不仅行文如流水,居然还在自己的博客专栏写下了百余篇的杂文、随笔。其间情节,颇受教诲。

已经赋闲的郭姓校长虽不曾有过仕途宦海的经历,但却深通官场音律。于是每每谈话,总也不忘对当今廉腐评论一番。笔者虽有廉政名博的美誉,却也不得不在唇枪舌剑的偶尔闲暇洗耳恭听论者高见。然而,颇善论道的郭姓校长是从来不在博客之上参杂时论的,大抵是担心别人人怀疑他那“守望教育”的骨风与情节。

偶尔之间,笔者突然发现郭姓校长的博客中有了一篇关于“语言艺术”的博文,其间他居然把教师的讲课艺术与官场语言联系了起来,自然是将官语批驳了一番:“教师讲课追求的是言简意赅,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而官场中讲究就是一种高超的应和、奉承、献媚之术;教师讲课力争的是让学生听的明白,而仕途之人则讲究的是话外之音与弦外之意。”

或许是情之所至,不厌不快,郭姓校长居然还教导官场之人如何评价领导,真可谓是天高地厚、人各有道——在对领导测评谈话中,这样的场合不仅仅要求你能把领导的功绩 数落出来,而且你还必须得给每一个领导提出一至两个缺点。成功经验及作法是:一是可以把领导本人也承认的缺点,特别是他曾在公开的场合表述过自己的缺点提出来,至于语气、表情完全不必太在意,随便就行;二是从语气上给人的感觉像是给领导提意见,而实际上是在或认可接纳、或关心爱护、或肯定表扬;比如:他吗,怎不知身体不仅授之于父母,而且也是党和人民的,起早贪黑、以牺牲身体之健康为代价的作法是极不可取的,也是非常错误的;三是故意的流落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以反衬领导的正直、善良、公正、无私,比如:他太民主了,什么事情总是要讨论来研究去,多方调查、收集意见,听取建议,咋就不能按我说法当断则断,拍板定案,提高效率少些麻烦呢?” “他工作起来总是那么不尽人情,请他吃个饭喝个酒都不去,说什么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等等。

博文之后,郭姓校长还特别提醒:有时组织部门也就是走走过场,摆出个样子,你千万别当真;你若是真的提出了些比较尖锐、深刻的意见,带有真凭实据的问题是遭人报复的,什么组织纪律,没有不透风的墙,有倒是买卖秘密,送人情,留后路,多善事的汉奸脸。

   笔者颇为迷茫,一个校长不研究教育却把官场研究得如此透彻,究竟是幸事还是悲哉?诚然,中国社会的官场文化过早发达,过早成熟,沉积了很多不健康的东西。但在当今社会,只要是人们讲到官场文化时,往往会依然想到很多负面的东西,这是否又是一个悲哉呢?

官说官话固然是官场生态环境的需要,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事制度的改革,官场文化已经发生了极大地变化。特别是中央批准出台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四项监督制度,更为深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提供了有力武器,为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提供了制度保障。再加之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要通力配合,“潜规则”正在逐步消退,官场文化亦逐步趋于阳光。自然,郭姓校长所说的那种应和、奉承、献媚,话外之音与弦外之意的“语言艺术”也就显得有些过时了!

现在做官实在不轻松,这是铁定的事实。因为既要做到推动发展,又要做到不遭受非议,毕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当全社会都热衷于撺掇官场并咿咿呀呀的时候,或许官场语言就是想健康也有点难以自立。如此下来,社会在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秋雾飘忽中,自然就很难摆脱混沌一片、龌龊不堪的厄运!

(李吉明20101110日于河南新乡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