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观点:对统计局质疑的回应


(学术探讨,个人观点,无则加勉,作者系长策智库特约研究员)

    

对庞晓林《CPI不是用模型推算出来的》一文(下简称庞文),可参见统计局首页,或

http://www.stats.gov.cn/tjfx/grgd/t20101110_402682582.htm

我的原文可见:http://web.cenet.org.cn/upfile/118690.pdf

 

现做如下回应:

 

1. 我也理解CPI不是用模型推算出来的,但是作为研究者,手里只有部分数据(只有8项大类的价格指数)。为了估计不知道的数据,因此使用了回归估计。如果统计局能够公开CPI的分类权重及其各月调整状况,各种揣测将不攻自破。不然,老百姓只会用自己心里的商品篮子来衡量物价水平,导致更大的主观感受和数据的差距。

 

2.此外,我在该报告原文中,也在多处使用了“可能”、“存疑”等词汇来谨慎地表达研究结果;并且指出:“由于CPI编制细节尚未公开,因此相关研究充其量也只是水中望月、镜里看花。要对CPI指数有更准确的理解,还有待于相关细节的公开和透明。”由此指出了各种研究(包括本人的研究)的存在不足之处的原因和可能,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数据,从而进行更为准确、可靠的研究。我也希望能有畅通的渠道与统计局官方进行交流。

 

3. 在原文的第二部分,确实存在拉氏公式和派式计算公式的问题,而且,我也在原文中承认了使用拉氏公式存在的缺陷:“进一步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这里计算的固定权重指数实际上属于拉氏指数,由于我们使用了食品权重较大(34%)的基期权重作为固定权重设定值;而食品价格又是所有商品当中上涨最快的。因此,我们给出的基于固定权重的CPI指数,实际上有高估了CPI指数的可能。”然而这并不重要,因为“5年以来7%低估”的可能,系原文第3部分的分析,与第2部分是相对独立的,在技术上没有承接关系。

 

4. 庞文指出:“价格指数的计算公式有很多种,既有拉氏公式,也有派氏公式……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拉氏公式计算价格指数……作者采用纯粹的拉氏公式……是不够严谨的”。那么,既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拉氏公式计算价格指数”,为什么我们不与国际接轨呢?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的通货膨胀率,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通胀率,又是否具有可比性呢?

 

5. 因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所以需要“每年调整一次权重”。那么就有两个问题产生了:(1)每年调整权重,调整频率较高,是否会影响不同年份CPI指数的可比性?以往的CPI指数是否需要做出相应调整,以具有可比性?(2)CPI指数的权重设计,以及变化过程,应该公布,以使这个重要指标更具有可信度。但目前,权重不但是不公布的,而且还总在调整,这不得不让人产生联想。

 

6. 庞文认为:“作者……利用不够完整的资料来评估CPI数据,但对研究结论的局限性不做必要的说明并对外发布,是不够严谨的”。但是(1)如前所述,我已经对目前研究的局限性做出了说明;(2)“完整的资料”,恰恰是统计局应该提供的。而现实情况是:一方面不提供充足的数据,另一方面又批评“利用不够完整的数据”,这是很让人为难的。

 

7. Last but not least, 文中得出了存在低估的可能以及其幅度,但是直接据此认为是“人为调整”——对于这点,我得承认确实有些草率,有失严谨。但是,统计数据的“真实可信”,还是需要以公开透明为前提。我衷心地、热切地希望,今后的研究工作能够摆脱“利用不够完整的资料”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