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时分,内心苦闷,睡不着,这时,你觉得有几个愿在电话那端静听倾诉的朋友?急需用钱,囊中羞涩,想借债,这时,你认为有几个可以心无顾忌来雪中送炭的知交?
这当然不是考量是不是真朋友的最高标准。但是,真正的朋友,也起码是可以互表衷情的,也应该守望相助的。遗憾的是,就是顺沿着这种简单标准来触摸心灵,许多人也一定会感叹,我的真朋友到哪里去了。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项大型调查也显示,77.9%的受访者坦言身边真正的朋友很少,75.5%的人表示,当下友谊变味了,很多人交友是出于利益考虑。对此,有学者还指出,朋友交往的过程中有一些“得到”和“付出”是很正常的。但完全出于功利目的的交友,就不是“交友”,而是“交换”。
“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唐山大地震》里的这句台词,其实也可以拿来诠释失去朋友的心痛。我绝不认为朋友是生命中可有可无的人,特别是在这个时代,对很多人来说,“兄弟姐妹”已经渐然成为词典里的概念,能够拥有真正的朋友,就是生命中极其重要的情感馈赠。这意味着,普遍失去真朋友的尴尬,其实是一种现实难以承受之重。
拜金主义横行,社会越来越功利化,这到底是不是吞噬真朋友的洪水猛兽呢?的确,“交友”成为“交换”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实感知,这种纯粹的经济交换活动会给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带来强大剥离感。但必须认识到,“交换”并不只止于经济活动的层面,它只是维系社会生活的基本手段,而在今天,人与人之间在思想、价值、观念、意见、情感、经验等方面的交换活动,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
然而,这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也是一个社会不断分层的时代。不必讳言,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价值溃散,阶层内部的日趋固化,阶层与阶层之间的日趋断裂,已经成为人们情感观念难以形成共鸣的根源。我们越来越没有真正的朋友,往往还因为我们背后缺乏由彼此认同的文明与价值。
在赵本山的小品与影视剧中,那些坐在炕头的农民兄弟往往能够彼此情深意笃;在俄罗斯诗歌的白银时代,那些被四处放逐生活极其困窘的诗人,他们却能够彼此心灵熨帖进行生活周济;即便是在纷争逐利的当代商界,也曾上演过许多商业精英对市场末路之人的仗义弛援。比如,在前些年的陈金义“欠债门”事件中,那份写着“陈金义同志:我心痛!事至此,先了结。要多少?来人拿!鲁冠球”的“慰问”传真,就曾击穿很多沦沉于功利物欲的心灵。
这一切有关真朋友的生活叙事,让我们看到,正是因为在生活观念、文化信仰、商业价值方面形成了强烈的心理认同,真朋友才会在遭遇困难的时候及时出现。现在的问题是,这些文明与价值赖以生存的秩序正在破坏,比如,文化自由的话语权遭遇剥夺,社会公平正义遭遇破坏,市场规则遭遇践踏,法律失去尊严而不被信仰,这些种种问题已经深深损害社会的公信力,使越来越多的人们缺乏稳定感与安全感。当文明与价值的车轮无法正常运转,人们的生活自然只能靠利益驱动,这样一来,真朋友也就只能不断流失。
“所谓友情,是平等的人们之间离开了利益关系的交易”,这是哥尔斯说过的话。在一个社会分层形成深度断裂的时代,在一个价值溃散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不仅体现于经济层面,更多的还是在于尊严与价值的层面。离开尊严平等与价值认同这样起码的前提,人们在午夜的时候,自然会有感觉到精神的孤独,在遭遇困厄的时候,也很少等来守望相助的真正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