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乡”、“工农兵学员”这些历史符号,现在又被从一场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提炼而出,牵动着无数人关注目光。
事情原来如此——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重庆市将在全市大学生中重点开展带薪实习、种树、学农、学工、学军和社会调研等活动。比如,与农民同住同劳动1个月、到企业一线做工或服务1个月、开展学军1个月等。由此,“再学工农兵”成为解读这种现象的重要注脚。
把今天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特殊年代“大学岁月”连接一起,自然容易在人们内心激起某种“化应反应”,让人五味杂陈。毕竟,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会让人产生今昔何昔之感。而“上山下乡”、“工农兵学员”这种符号载体,就是打开历史记忆之门的钥匙,让人看到岁月深处的激荡与隐痛。
今天人们心目中的“上山下乡”、“工农兵学员”,容易停留在符号的表层想象中,缺乏对其内核的深度认知,停留在一些历史隐痛中。当然,“工农兵学员”出现在大学停止招生和恢复高考之间的断层期,他们对当时经济、教育社会的发展也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从这个意义说,对“工农兵学员”这种称谓,也并不宜赋含太多矮化与贬损的色彩。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是一种难以更改的现实无奈。看不清历史的时候,更应该知道对现实进行理性的观照。试想,如果我们对现实都有太多的曲解,当现实成为历史的时候,又会形经历怎样令人不堪的扭曲与异化呢?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一时无法还原历史深处的“工农兵”脸谱,那么更应以理性视角看待现在引起人们强烈关注的重庆“再学工农兵”现象。
此次重庆大学生所谓“再学工农兵”的社会实践,意图是促进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民意。只不过,其中“学农一个月、学工一个月、学军一个月”这样的做法,在形式与概念上,与特殊年代的“上山下乡”、“工农兵学员”很容易形成对应,甚至造成曲解。正确看待这项社会活动,绝不应简单停留在形式表象上,因为“再学工农兵”不足以包裹这项社会实践的全部内容与意义。
事实上,重庆这次将要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包括带薪实习、种树、学农、学工、学军和社会调研等诸多活动,而不只是“学习工农兵”。此外,即便是在今天学习“工农兵”,只要其内容与模式并不是完全复制陈旧的历史,而是纳入新的时代元素,就是无可非议的事。特别是在今天,很多大学生的生活状态被打上浮躁与迷乱的印记,对社会缺乏独立的思考与观察。如果能让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不再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真正沉入社会,那对全社会来说,都无疑是重大的利好。
记得前些年清华大学学生李强采写的调查报告《乡村八记》曾引起过强烈关注,还受到温家宝总理的称赞。这些年,吁求大学生进行“田野调查”的声音也层出不断,说到底,就是因为人们期待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承载起特定的社会责任感。从这个意义讲,如果能把“再学工农兵”当作一个探询与认知社会现实的切口,本身也有利于培养这一代大学生的公民精神。
当然,重庆大学生社会实践被冠之以“再学工农兵”的名义引发广泛争议,这本身也说明,在一个社会价值愈加多元化的时代,在一个社会分工愈加多样化的时代,人们对简单守旧的做法已经抱有天然的警惕感。它说明,随着公民精神的不断孕育,独立自主意识已经在人们内心深植,并且不断生长,走向蓬勃。由此,也就不断提醒与倒逼今天的公共管理者,不应沉入历史的浑沌与模糊之中,而应该追随时代开放与进步的车轮。
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从“再学工农兵”事件中,我们不应该只看到历史隐痛,而应该看到时代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