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6日


2008年4月6日 星期天 晴
 
今天是厦大校庆日,祝福我的大学,我的母校。回想起两年前85周年庆时的同一首歌,心里还犹存一丝兴奋。那个不眠之夜,在上弦场尽情狂欢的那五个小时,将成为所有厦大人的永恒记忆,虽然海风阵阵,让人不免瑟瑟发抖,但是胸中的热情足以将任何的寒冷驱散。我的入场券还是徐华老师赠予的,因为我没能抽到学生票。
这是新加坡的早晨,骄阳当空,但还并不炎热,几乎所有的人都还在梦乡,只有楼管婆婆和我,她每天清晨都要为大家打扫卫生,而我也开始了一天的学习、工作。虽然时针已经指向了十点,但是热带人有晚起的习惯,这时的自习室还显得异常清静。静静回想着我在半个月之内所经历的夏天-冬天-夏天的转变,从亚洲大陆最南端回到了位于亚热带的厦门,且半月之后又回到了热带。半月之内的寒暑异节,虽然身体略感不适,但着实也是一种特殊的经历。
当相骏将他准备回国的消息告诉我时,我一直犹豫不决。我也一直打算着回厦门,一来可以见见亲人,二来可以打印学习材料,向李老师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当相骏明确表示无法帮我从厦门携带材料来新时,我就决定与他一起回国。新加坡虎航为我提供了低廉的旅途费用,新加坡至厦门的往返机票总共才2000元人民币,跟高峰时期的厦门至上海的机票同价。不过飞机是在早晨七点四十起飞,我们必须在六点办理登机手续,那也就意味着五点就要起床,而且从国大到机场的的士费用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为了节省的士费用,我和相骏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在机场过夜。3月15号的晚上八点我就从PGP出发,到teban garden,相骏下厨煮面,饱餐一顿之后,我们出发奔向地铁站,赶上了十一点五十分最后一班的往机场的地铁。这时机场已经没有飞机起落,航空公司的业务窗口皆已关闭,但是机场并不冷清,因为是二十四小时开放的,还有不少机场的工作人员在值班。更惊讶的是我们发现了这时机场内仍有不少旅客,原来他们也都是勤俭节约的好公民,有些游客甚至可以省去一夜的住宿费。
在机场闲逛一圈之后,我们选择了观景台,打算好好休息一阵。可是机场当局似乎已经预料到了我们这些勤俭节约的公民会破坏机场形象,座椅定是经过了精心设计。每张塑料座椅的两个边缘都会翘起,当我趟下去时,身体无法躺在椅板上,而是由三张椅子的边缘托住,极其难受。不到十分钟,我们两人都一骨碌地坐起来,相视苦笑。有些人在地上铺上报纸,就无所顾忌地以地为席了,实在有伤大雅,不过以南亚人居多。被座椅折腾得腰酸背痛,倒也起了提神的作用。驱散睡意的最好方式就是聊天,由于我们都是文科生,便有了接下来的海阔天空。我们谈了很多,个人的经历、生活自是其中一部分,其余部分几乎都围绕着中共、改革、民主这几个关键词,还有89。我发现我们两人的思想非常相近,我们都认为中国改革的最后结果就是要走向美国式的民主,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方向。我们都异常兴奋,因为我们都知道对方与自己的观点是一致的,我们也知道其实现今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向这些观点靠拢,假以时日,中国必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到了凌晨四点,饥肠辘辘,我们在机场内到处寻找,终于找到了平价的快餐店——肯德基,这里的价格与正常价钱是一致的,不会因为地处机场就乱收费,全然不像国内的机场,很多商家是明摆着要抢钱的。机票虽然便宜,但是毕竟是廉价航空,会有很多地方让你感觉的确廉价。没有登机桥,只能从跑道边走悬梯上飞机。飞机上没有任何娱乐设施,也没有介绍飞行的高度和所处的位置,让你无法预计啥时会抵达目的地。更让人难受的是机上的一切食物,包括水,都必须用钱购买。我们两人连续五个小时,滴水未进,着实辛苦。
回到了我的厦门,回到了我的厦大,一切还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又可以与阿傻一起吃饭、逛街,周末还可以回家看望父母,享受美味佳肴,真有点不想回新加坡了。刚好我家正在装修房子,我顺便可以回去指导指导,刚好今年扫墓的时间提前了,见到了姑姑、滨滨,还回晋江参观了几家企业。在厦门的日子就是舒服,充实。
4月2日的回程也让我有意外之喜,我是倒数第三个办理登机手续的,没想到碰到了李静住在teban garden时的舍友——李倩倩,她竟然还在我后面。她的行李超重,我还帮她分担了一部分行李,这样她才得以顺利过关。和她的交谈让我解除了在飞机上的无聊寂寞,可惜依然滴水未进,回来之后感觉很累,过了两天之后身体的不适感才完全消失。
新加坡-厦门-新加坡,夏天-冬天-夏天,感觉挺特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