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很怕一个电影说什么人性光辉呀身心灵之类的,感觉都是无耻艺术家愚弄傻逼群众的伎俩,并且现在这种伎俩变成了一个商业模式,所谓商业模式就是能让人掏钱的模式。之所以有上面这个感觉是因为前两天又和别人说到了《山楂树之恋》,其实我老说这个电影也不是说我老看,而是别人老看,并且真的有人哭。
其实要真是纯爱呀,那禁不住我也会哭,但是那个时代背景感觉只有性压抑,尤其我前两天又看了一些老鬼的东西更是确定,因为当时所有人都只干一件事儿——证明自己侥幸,哪儿有时间戏果呀。。。所以什么纯爱是不成立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马小军看到点儿纯爱还行,因为他是从孩子的角度。。。
所以这个电影根本就是叫人掉着苍白的眼泪,说着无力的言辞。“我真傻,真的;我已经捐过门槛了,真的。”完全是一个祥林嫂的故事。而且张还在里面塞了那么多弱势群体的苦难,搞得很多酒足饭饱之徒又怎么好意思说什么。于是哭一个试试吧。
再说回那个让人掏钱的模式,因为要弄一个贾樟柯的采访,昨天晚上我一直在做功课,我注意到他电影以及他和张是越来越像了,他们现在都在这个模式里面——喜欢顺从,动之以情,没有意志抗争,也不是理性说服,容易自我感动且只爱自己。。。是的,这样很好。或许他们在最开始是不一样的,但是以后应该都是一样的。所以这个局面证明了一个艺术普遍的规律——放长线的人必然是等着钓大鱼。
记得原来有一个朋友跟我说过,弄电影就是以特别有创意的方式把自己成功变成一穷人,于是你就有艺术气质了。而我想,有艺术气质的人恐怕永远不知道用公款搞艺术是多么好搞,当你的资金量到达一个程度的时候,你能选择的模式有且只有一种了。而这些是文艺青年不会懂的,我前两天在食堂吃饭有个同学特好玩儿,他说自己其实是喜欢摇滚,想用电影养摇滚,总之未来是拍片儿挣点儿钱弄摇滚去。。。于是那顿饭之后我必须给他盖一个戳儿——文艺青年的脑子都是被门框挤了的。。。
再说《山楂树之恋》,我前两天吃饭的时候和一个70后争过,我肯定是没他有资格,但是并不妨碍我胡搅蛮缠。他说自己是没完全看懂;我说我是完全没看懂,而且你不能因为你没完全看懂就用纯爱表达自己的意思,仿佛这两个字已经成为一些人不能表达自己意思时候的意思了。。。
而且纯爱也不是那个纯爱呀,随便举个例子,比如我觉得《37.8°》才吊,是两个人突然在某瞬间觉得对方牛逼了圣徒了打算追随了,说真的我无法忘记电影里的歇斯底里;还有王小波《黄金时代》,多纯爱呀,简单粗暴、直指人性,没有一点儿刻意为之。因为任何刻意的东西,高调就罢了,哪怕是低调,淡出个鸟来的那种,也还是为了一个结果。
另外至于和70后的争论,最后无果有点儿不欢而散。其实后来我也想过,如果互相多一些理解的话可能就不会刻薄了,但是这个没办法,因为我想这个可能就是经历的不同,而不是你断言的那种我无法表达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