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开动引钞机“损人”未必能利己




美国开动引钞机“损人”未必能利己

2010年11月14日/董秀成

 

    11月3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突然宣布推出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到20116月底以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以进一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

    美国中央银行这一举动立即在全球引起震动,造成股票市场出现波动,也使得人们对世界经济走势的判断更加具有不确定性,因为此举显示美国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与许多国家尤其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具有逆向性,必然加剧世界经济动荡。

    美国此举说明美国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方面已经山穷水尽,除了开动引钞机向市场投放资金流动性以外,似乎已经别无选择。从美国政府来看,挽救美国经济是国家利益,政策出台是否对整个世界经济产生多大消极影响无关本国经济利益。

    当前,美国经济远没有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没有从根本上让美国实体经济出现明显好转,生产和就业状况没有改善,失业率居高不下,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民众消费意愿虽然有所提升,但受到收入水平限制没有提高,企业投资增长速度放缓,新房开工量依旧持续低迷。

    美国此举从政策取向方面试图做到一举两得,一是通过宽松货币政策为市场注入流动性,希望巨额资金流入实体经济,进而刺激经济复苏提速,改善就业环境,二是通过美元贬值刺激出口,并将政府高额债务负担转嫁到拥有庞大美元资产的国家和地区。

    为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奥巴马上任之初推出了7870亿美元的庞大财政刺激计划,同时在货币政策方面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零至0.25%,但知道目前政策效果十分有限,在利用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方面已经几乎没有空间。从20093月起,美国开始选择数量型货币政策手段,试图利用注入流动性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

    上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没有让美国经济走出低谷,因此美国再度实施新一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希望进一步压低美国长期利率并提升市场通胀预期,鼓励企业借贷以扩大生产并刺激民众消费。

    但从现实状况看,美国目前经济依然低迷,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都严重不足,因此大量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未必能够让实体经济真正受益,其政策效果令人担忧。相反,美国这一政策有可能是庞大的美元资金为寻找投资出路,可能进入美国资本市场,并迅速流向其它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流向与美国宏观经济政策逆向的新兴工业化国家,进而造成国际汇率剧烈波动、全球大宗产品尤其是能源资源价格和资产泡沫再度泛起,引发全球性通货膨胀的预期和恐慌。

    因此,美国中央银行的政策可能造成损人不利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