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狂奔和增长缺陷呼唤政府减税
杨于泽
一边是今年前10个月国家财政收入超7万亿元,同比增长21.5%,一边是居民收入原地踏步,物价飞涨,导致购买力普遍下降。与此同时,却有房产税、物业税、车船税、环境税蓄势待发。据《国际先驱导报》昨日报道,有多位专家指出,加税与积极财政政策矛盾,减税应成为目前的主要方向。
对于财政收入的高增长,财政部一贯采取自谦自抑的态度,从来不报喜、只报忧。11月11日,财政部面对21.5%的增长率,特别强调“增长呈逐步回落态势”,又说折算到过去两年中年均增长只有14.3%,是“恢复性增长”。这样的表态总是充满危机感,俨然朝不保夕的样子。
财政部最怕的,就是有人提出减税的要求,所以它极力避免给公众国富的观感。财政部强调财政收入增长的暂时性,强调增长的不确定性,已经强调了多年,但财政收入的增长也持续多年,平均下来是GDP增长率的两倍多,占国民收入的份额越来越大。事态发展表明,财政收入增长并未遇到困难,真正遇到困难是老百姓。
在冰火两重天的情况下,政府减税,包括给中小企业和居民减税,是一种“还富于民”的举措。依据财政学基本原理,政府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来调节总需求,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增加政府税收,将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减税的好处,就是增加居民收入,拉动消费,刺激总需求。总需求增加了,总供给就会跟上来,这就是经济增长。
但财政部对收入高增长的贬抑性解读,已经暗示了不乐意减税的政策取向。原因可能有二:一是财政部门多年来习惯增收,不愿将已经纳入囊中的财富重新吐出来;二是想把社会财富尽量集中起来,由政府“亲自”拉动内需。在有关部门看来,政府拉动内需与居民拉动内需是一样的,而且政府上的是基础设施,带来资产沉淀;居民消费完了就完了,等于今朝有酒今朝醉。政府“亲自”拉动内需,有利于经济长远发展。
事实却是,政府“亲自”拉动内需容易导致经济增长的结构缺陷,导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失衡等多种严重后患。多年以来,我国经济主要靠出口、房地产和基础设施“三驾马车”拉动,其中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占用资金、资源多,政府可以大把大把收税,但吸纳就业人口相对有限,对居民收入增长拉动很小。结果就是GDP高增长,政府财政收入2倍高增长,而居民收入踏步不前。
财政部爱说财政收入增长之忧,却不从比较的视角,看看居民收入境况如何。目前通货膨胀加剧,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贬值,这是不争的事实。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10月份CPI同比上涨4.4%,创下两年来新高。而中国社科院专家预测,明年我国CPI涨幅将高达4.7%。老百姓普遍感到手头的钱贬值了,购买力下降,进商场挂眼科的人越来越多。
提振内需,是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一项战略,如果现在任由民众消费信心下滑,政府提振内需的努力就会付诸东流。市场现在需要减税,增税绝对是雪上加霜之举。减税需要有关部门转变“亲自”拉动内需的观念,还富于民,给市场一个基本的信任。政府“亲自”投资是应对危机的临时措施,存在效率低下的隐忧,不应该常态化。由于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相对理性,减税拉动的需求与供给更富效率,从而带动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减税,是经济现实的内在要求,也是民意期待,各界应当尽快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