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一场寒,三场秋雨要穿棉。”民间俗语道出了秋冬季节的温度变化和生活习惯。特别是深秋与初冬交替的一段时间,气温变化大且突然,昼夜温差较大,加之空气干燥,人体的呼吸道黏膜细胞较为脆弱。当人体虚弱、疲劳或受风着凉时,疾病便乘虚而入。因此,每年的秋冬季节就成为呼吸道疾病的多发期。
怎样避免疾病的侵入?如何养生保健?艾灸,是借艾火的纯阳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调节脏腑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治疾病、养生保健的目的。
灸法:防治疾病历史悠久
“家有七年艾,郎中不用来。”可见古代灸法在民间盛行,并在疾病防治中发挥着一定作用。艾灸是中医针灸的疗法之一。方法是以艾绒为主要原料制成艾炷或艾条,点燃后熏熨或温灼人体穴位。施灸材料主要为艾草。内服治宫寒不孕,行经腹痛,崩漏带下。外用能温通经脉、驱风散寒、舒筋活络、回阳救逆。
《说文解字》曰:“灸,灼也,从火。”古人在煨火取暖时,偶然被火灼伤而解除了某种病痛。无数次重复这一过程后,他们认识到烧灼躯体的一定部位可以治病,这就是最初灸法的起源。
灸法治病,最初古人多采用直接在皮肤表面烧灼,且艾炷较大,壮数(艾炷的计数单位)较多,非常推崇应用化脓灸进行身体保健和预防疾病。魏晋时期,“隔物灸”为灸疗多样化开辟了新途径,后到唐宋时期增加了多种隔物灸法并提出预防灸法概念。明清时期隔物灸已经到了鼎盛阶段,明朝的张良创造了局麻施灸,缓解灸疗过程中的疼痛。
现代灸法则有了长足发展。为了减轻患者接受灸疗的痛苦,多采用小艾炷少壮灸,并衍化出多种灸法,如艾条灸、药条灸、温灸器灸、温针灸、天灸、灯火灸等。根据病情不同,还常采用间接灸法,所隔物品多为姜片、蒜片、食盐、豆豉饼、附子饼等。
中医早就认识到艾灸可以预防疾病,即“防病于未然”。民间俗语称“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也是这个道理。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艾灸可以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还能够增加红细胞、白细胞的数量和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如果长期自灸保健穴位,就能够达到调合阴阳、固本培元、祛病延年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