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瓜如何从“平民到贵族”


青瓜如何从“平民到贵族”  2010年11月2日  南方都市报

 

<p></p>

 

<p></p>

 

 

    随着菜价上涨,一些“平民菜”挤入“贵族菜”行列,“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油它去”、“苹什么”等一系列网络流行词汇应运而生。青瓜4元/斤、西红柿4.5元/斤、芹菜6元/斤……现在已经不是蒜豆姜糖异军突起的时代,而是菜价全面攀升。那么,到底是什么推高了蔬菜价格?

    南都记者对比了2010年10月27日和2009年10月27日,布吉农批市场40多种日常蔬菜的价格,发现几乎所有的蔬菜价格都有一定幅度的增长,比如大包菜从1.2元/千克涨到2元/千克,胡萝卜从2元/千克涨到2.4元/千克,青瓜从2.4元/千克涨到3.3元/千克,蒜头、生姜更是从6.4元/千克、6元/千克分别涨到了14元/千克、13.5元/千克。

    “蒜头、绿豆这些可以囤积的,价格上涨的背后肯定有人炒作。其他大部分蔬菜价格的上涨,除了天气,主要还是各种环节成本的上升。”布吉农批市场工作人员分析。在其建议下,南都记者选取涨幅比较正常的青瓜进行调查,追溯其价格上升的流程。

    运费成本上升最大

    10月27日上午10时,在经过一个晚上的喧嚣之后,布吉农批市场的蔬菜集散区终于平静下来。忙碌了一宿的批发商们,有的回家休息,有的在档口喝茶、抽烟,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但当话题涉及最近的生意,几乎所有的老板都连连摇头、叹气“现在生意不好做了。”

    “我们从广西桂林收购的青瓜,一斤是八毛多。而货品千里迢迢来到深圳,在农批市场批发的价格还是八毛钱左右,最低甚至卖到五六毛。”批发商罗先生告诉南都记者,从产地到深圳,加上运费、人工、包装,一斤青瓜的成本要1.1到1.2元。罗先生认为,成本上升最大的是运费,现在一趟车的运费涨了四五百元。

    批发商王先生说,他现在从山东收购的青瓜,价格要1.3元每斤,加上运费、人工、包装,到了深圳总成本要2.4-2.5元,但批发价只有1.7元/斤,“去年的收购价大约八毛到一块钱,在深圳可以卖1.6或1.7元,还是有钱赚的。现在不行了,要亏本。”

    菜贩、生产者都叫亏

    在山东、广西等产地的价格只在一块钱一斤左右的青瓜,到了深圳老百姓的饭桌上,其价格几何?其上下游是否有推高价格的环节?

    10月27日,南都记者在沃尔玛振华店看到,超市里售卖的青瓜是4.4元/斤。在深圳家友街市布心店卖菜的许先生告诉南都记者,他从批发商那里买的青瓜大约要3.2元/斤,零售价格大约是4元/斤,他一斤菜所赚的差价也就一元左右。

    布吉农批市场青瓜的批发价只要1.7元/斤,为何到了菜贩手中飙升到3.2元/斤?原来,这中间还有一道环节。在沙湾一带做生意的二手批发商庄先生告诉南都记者,农批市场档口批发的蔬菜,都是30斤或者50斤一件的,一般小菜贩买不了那么多,中间有二手批发商对接。以青瓜为例,庄先生说,昨日他们到农批拿货价是1.65元/斤,质量比较好的要2元/斤。他们拿货后会按照质量将其分成不同的档次,差一点的只卖1.3、1.4元每斤,中等的会卖2.2元,质量上乘的可以卖到3元。“现在生意不好做了,租金、运费都涨了,我们就赚一点差价,但成本却越来越高。”

    批发商、零售商都是叫苦连连,那么,“蛋糕”是不是给生产者吃了?在公明街道种植了20多亩青瓜的曹女士说,深圳本地菜左右不了市场的价格,她的批发价随大市从去年的1.5元/斤涨到现在的1.75元/斤,但成本的涨幅更大。

    曹女士说,菜场的最大成本是人工,“去年工人的工资大约是800块钱,现在要1100到1200元,另外,种子、肥料的价格也有所上升。”她说,深圳本地菜虽然有地理优势,但外地菜的生产成本很低,而且是规模化生产,深圳市场主要是由外地菜主导。对此,布吉农批市场工作人员宋冰说,该市场的蔬菜确实以外地菜为主,深圳乃至广东的菜占了不到20%。

    只是阶段性涨价?

    菜农曹女士说,其实蔬菜价格最大的影响因素是天气。恶劣天气影响产量,整个市场的价格随着变动。但最近一年来,生产成本也有所上升,这也是收购价上升的原因之一。

    批发商陈先生说,劳动力成本涨了30%,运费涨了10%,包装材料涨价10%,这都是菜价上涨的原因。批发商王先生说,人工、农资、水电价格都涨了,现在工资给高还不好请工,忙的时候一个工160元/天。

    零售商许先生说,一直以来他们赚的差价都是稳定的,只有几毛到一块钱,批发价格涨了,零售价格就跟着涨。

    “这些都是生活必需品,涨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呀?”在价格高企的农产品面前,市民的抱怨显然很无力。农产品难道只涨不降?昨日,南都记者走访市区多家大型超市和农批市场,对比近三个月的价格行情发现,目前绿豆零售价已理性回归至上涨前的价位。蒜头、生姜在批发环节有跌有涨,但零售终端价位一直保持稳定,未出现继续上涨迹象;相比之下,近期看涨的白糖、食用油、苹果高温不退。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连串的上涨跟游资炒作有很大关系,部分农产品的涨价具有阶段性,过了那段时间,就会回归到正常理性的价位,市民不用太过担心。也有专家认为,农产品价格合理上涨对农民增收有利,消费者应忍受物价上涨。

 


 备注:物价上涨你家“钱袋子”缩水了吗  2010年11月2日 南方都市报

“我家的菜钱好像越用越多了”、“生活费上涨了不少”……这是近期深圳各大论坛及普通市民热议的话题。南都记者随机抽取了关内外的高、中、低三个阶层近10个家庭的收入及近半年的支出情况发现,普通家庭反映生活费至少上升10%以上,部分家庭生活费上升幅度超过一半。

    调查显示,中等收入家庭感觉最为强烈,认为“房子、车、汽油、教育等各项费用都在涨”,而高收入家庭相对保持稳定,低收入家庭则主要通过减少购物数量及次数来应对。

    据深圳市统计部门发布的数据,9月深圳CPI同比上涨3.8%,这是继今年3月份CPI同比去年涨幅达到3%以来,连续7个月超过了3%的警戒线。

    对于市民“钱袋子”缩水的原因,统计部门分析认为,食品价格的上涨直接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而天气因素、人 力 资 源等成本因素 上 涨 ,导致食品价格整体上涨。

    ■居民生活样本

    亿万富豪:给球童小费,以前50元现在100元

    调查对象:黄先生

    职业:风险投资人、企业家

    资产:有豪宅,资产逾亿元

    物价感受:菜钱及家庭零用钱、孩子教育费用上升,但不影响家庭生活水平

    物价涨幅:20%-50%

    物价确实在涨,但资产也在涨,老黄最近投资项目在创业板上市。“资产以亿来计算了吧?”面对这样的问题,老黄没有正面回答,只是笑道,“反正移民美国没有问题。”在老黄看来,物价上涨,对富人最大的影响就是,可能会有一些有条件的富人选择移民。

    老黄目前住着深圳的香蜜湖富人区的三层复式楼,还在深圳郊区花几百万元买了别墅。物价上涨,老黄的家用支出也在增加。“以前爱人固定给老人每月3000元,作为菜钱及零花钱,现在明显不够。”老黄说,爱人于是购买了某知名超市2万元购物卡,每月定期多给老人2000元购物卡,也是希望老人多去超市买东西,毕竟质量有保证。而另一变化,老黄以前打高尔夫球,给球童的小费最低是50元。“现在50元肯定拿不出手,最低也是100元。”老黄说,有些人赌球赢了,还得给200元。

    而另一个让老黄感觉到物价上涨的变化是儿子的支出,老黄刚给儿子报了一个英语周末兴趣班,一年学习37个半天,费用是2万元。“坚持学了3年,第一年10天2000元,第二年20天7000元,今年相当于18天2万元。”老黄说,儿子上的全外教小学,学费也在涨,一学期费用从2.5万元涨到2.9万元。

    尽管老黄明显感到物价的上涨,但财力雄厚的老黄一家并没有缩减任何消费开支。老黄说自己的资产也在涨,不仅所购的房产保值升值了,而且投资的风投项目成功上市。“物价上涨不会影响我一家的生活水平。”

    打工仔:工资涨了存下的钱反而少了

    调查对象:任康远

    职业:关外大型汽车企业工人

    资产:固定工资,月薪3000元

    物价感受:菜价、吃饭费用上升,以前1500元还有结余,现在3000元全花光

    物价涨幅:15%

    23岁的任康远是典型的“一个人吃饱,全家人不饿”,虽然不像家庭主妇那样,对物价、菜价每天都关注,但单身的他也有着切身体会,“一切都涨了,你看街边的烤肠,以前是一块钱一条,现在是一块五,涨了一半。”

    任康远来深圳打工4年了,今年年初来到坪山的一家大型汽车企业工作。他一般中午在公司里吃饭,晚上回家后会做一餐饭。最近,他明显感觉到,许多菜价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都有涨,鸡蛋以前是4块2一斤,昨天刚买的要5块4,西红柿以前是两块多,现在要三块多,一些绿叶菜和排骨都涨了一两块钱。

    不在家里做饭,吃外卖同样不便宜。任康远记得,刚来坪山的时候,路边的炒米粉是4块钱一份,现在要5块钱,快餐过去是五六块一份,现在也涨到了七八块钱。

    “水果都不敢看了,西瓜每斤涨了五毛钱,”据任康远估计,短短半年时间里,在吃饭和买水果上,差不多每个月要多支出200元左右。

    在坪山新区,像任康远这样的年轻打工族有数十万人。任康远回忆,2006年刚来深圳的时候,一个月赚2600元,每个月至少能存1500元,多的时候能存到将近1800元,现在一个月能赚到3000多元了,在支出项目并没有明显增加的前提下,存下来的钱反而少了。

    职场白领:很难存下钱,几乎月月光

    调查对象:李菲

    职业:企业职员

    资产:两套房,需还月供

    物价感受:服装费用、供房费用上升,明显感觉钱不够用

    物价涨幅:10%-15%

    “物价确实涨了,每次去超市,不花一二百元,根本打不住。”李菲嘟囔着,这段时间总是感觉手头很紧,用钱不宽裕。李菲可谓是深圳的中产,也是典型的负债一族。李菲在民治买了一套150平方米的大房子,每月还贷7000多元,这部分由李菲的丈夫负担,李菲的钱则主要用于家庭开支。李菲在关内贷款买了套房子,每月还贷3000元,出租后以租可抵供。虽然两人的收入算不上十分高,但比“小康”水平还游刃有余。

    “菜在涨,衣服鞋子也在涨。”李菲说,以前自己平时很少买菜,近段时间去超市买菜时发现菜价涨得较高,一根黄瓜3.5元,西红柿2元一个,梨也是2元一个,还有衣服鞋子普遍都涨了100元。尽管并没有过多地削减家庭生活开支,但李菲却明显感觉钱不经用,也在悄然改变自己的消费行为。“我现在爱网购,东西便宜又好。”李菲现在常上网买衣服、家具等。“衣服买得比以前少了。”李菲说自己消费比以前更理性,没有以前那样大手大脚。

    由于生活品质并没有降低,加上物价上涨,李菲小俩口很难存下钱,几乎月月光。“万一遇到什么大事急钱用,我就把小房子卖了,钱就有了。”对未来,李菲超有安全感,没想过为钱操心,而且父母到时也可以应急支援一下。所以,李菲对没有存款的现状并不担心。

    “物价涨,工资却没有涨。”李菲说自己的工资奖金几年没有上涨,反而变相缩水,“还好当时出手快准狠,下决心把房子买了,否则现在更买不起。”李菲说,还好老公所在的通讯公司涨工资了,月薪涨了1000元,“虽然不多,但也能稍稍舒缓压力。”

    贫困家庭:每月几乎入不敷出

    调查对象:毛女士

    职业:打零工

    资产:有房,收入低,主要靠亲戚资助

    物价感受:菜价、衣服价格等上涨

    物价涨幅:20%

    毛女士与就读初中的女儿住在南山区桃源村,丈夫2001年病逝,好在之前买的房子已经供完了。因有房产无法享受低保收入,毛女士加入了政府灵活就业工程,做临时工,每月有固定生活补助400元及打工收入共1000元左右,其余靠亲戚资助。

    “物价高,压得我快喘不过气来。”毛女士算了一笔账,去年每月日常开销1000元以下,今年无论怎么省,家庭两人总开销都得超过1000元。“每月买菜开销最少要600多元。”在收入有限的情况下,毛女士只能选择少吃菜,或者到农批市场,买便宜的菜。

    而日用品的开销,毛女士估计每月需100多元,“纸巾那些等到搞特价才买,会到几个商场看价格,觉得便宜,就买来囤,省下一点是一点”。

    不过在自己与女儿的衣着上,衣服贵了,也让毛女士开销更少了,因为不买了。“小孩秋季的校服也只买了上衣,没买裤子,觉得没必要。”女儿的衣服全靠亲戚朋友赠送,而毛女士好几年都没买衣服了。

    而其余的水电煤气、交通开销,毛女士觉得与往年变化不大,“主要是菜价贵了。”对她们家的消费构成来说,菜价贵,又不能不吃,总体开销就增加不少。“什么都涨,每月入不敷出”,常靠亲戚帮助的毛女士有些无奈。

    家庭主妇:取2000元不到一周就没了

    调查对象:吴女士

    职业:企业中层

    资产:一套房子,家庭年收入30万元

    物价感受:房贷、养车、保险、孩子教育等各项费用上涨非常明显,担心入不敷出

    物价涨幅:30%-50%

    “以前刚工作的时候,我的目标就是什么时候工资能够过万,现在拿到了这个数字,但压力比那时大多了。”吴女士2003年底从内地跳槽到深圳一家外贸企业,从一名普通文员做到了如今的中层管理人员,在福田区石厦南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有房有车,看起来万事足的吴女士却说,自己从来没像今年这样感到“钱这么不值钱。”

    吴女士明显感到近几个月开始,日常开支中钱花的速度快了许多。以前在超市买东西,吴女士还有花费在100元以下的时候,但现在只要进了超市,没有两三百元根本买不到东西,“没有任何大件,全都是平时吃的用的,我一个星期去两三次,取2000块钱放在身上,不到一个星期就没了。”吴女士说,自己虽然没有仔细计算过每样东西究竟涨了多少,但也明显有了“贵”的感觉。

    “我家宝宝现在上一家私营幼儿园,上不起什么贵族的,每个月光学费就是5000多元,此外加上校车费、服装费、兴趣班费用,学前费用开支一项就是7000元左右。据说下学期还要涨价,加上宝宝平时找阿姨照顾以及吃穿等,孩子的费用就是万把多块钱。”吴女士给南都记者算了一笔账,她家现在每月房贷开支在4000元,一家三口购买的保险支出1500多元,养车费用每月2500元左右,以往每个月的日常生活开支大约在4000元,但是最近三四个月开始,每个月都超过了6000元,“现在我们俩拿到手的工资,几乎已经存不下来钱了。”吴女士说,钱不值钱确实已经影响到了自己的生活质量,“比如以前看到贵的东西只要自己喜欢也会去买,但现在就会控制一下,以前每年出游两三次,现在就算出去,也是找周边自驾游一下就算了。”

    富裕港太:日用品都回香港买

    调查对象:许太(香港人)

    职业:家庭主妇

    资产:80多平方米住房一套

    物价感受:菜、日用品等日常开销上升很明显,但对生活没什么影响

    物价涨幅:35%

    许太和儿子住在福田口岸附近某小区,她的丈夫在龙岗区开厂,一周回家一次。最近,许太明显感觉物价上涨,她的“悭钱之道”是,能在香港买的日用品都在香港买。

    许太说,儿子在香港上水读小学,学费、每天所需的车费和在学校的午餐费并没有什么变化。平时和儿子两人在家吃饭,开销也不算太大,所以物价上涨对他们没有多大影响。

    不过,许太强调,现在,除了青菜、肉等生鲜食品不可能跑到香港买,其他所有日用品,包括厨房清洁剂、洗涤剂、牙膏等全都到香港买。同一个牌子,在香港买不仅更便宜,质量更可靠。而且根据汇率,算是折上折了。

    周末时,许太会和丈夫、儿子到香港和公婆喝茶。许太表示,虽然深圳物价上涨,但是如果到酒楼吃饭,还是深圳较为便宜。因为香港的人工费比深圳高出很多。在香港的餐厅请个服务员可能每月要给8000港元的工资,但在深圳也许只要1500多元。所以,如果去比较好的餐馆聚餐,她还是愿意选在深圳。

    许太在深圳给儿子请了英语家教,“如果家教要求涨工资,我们也会答应,毕竟现在物价上涨,每个人生活都不容易。”

    AⅡ04- 06版统筹:南都记者刘凡

    采写:南都记者 刘凡 庄树雄 王莹 张小玲 叶淑萍 刘颖 蔡宝春 徐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