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浩月
汤姓在娱乐圈有两大美女,一为汤灿,一为汤唯,她们留给人们的印象是,一位是活跃在各种大型演出中的歌手,一位是时而出没于银幕上的文艺片主角。汤唯成不了汤灿,汤灿也成不了汤唯,她们中间似乎永远没有交汇的地方。但假设一下,万一汤灿成了汤唯呢?
想到这个命题,是出于对中国民歌如何被传唱下去的考虑。民歌的主旋律化,这么些年来已经让它失去了源自乡土、本真朴实的生命力。当民歌被唱成口号式的歌曲,此民歌亦非彼民歌了。在多种娱乐形式争先恐后抢地盘时,民歌也迎来了一个无比尴尬的时期,如果不对民歌进行精神传承的强调,不在表现形式方面加以创新,用不了多久民歌就可以去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汤灿有一个称号挺有意思,“中国新民歌第一人”。何为“新民歌”?我的理解是,新民歌既有民族歌曲固有的民族立场、民族风情,又有崭新的、个性化的演绎方式,通俗点说,新民歌就是在影响力巨大的流行文化的基础上绽开的新的花朵。想延续民歌在群众中间的地位,那么民歌手就必须要具备对流行文化的认知与感受力,并把这种认知与感受力移植到新民歌的创作中。
在中国的民歌歌手族群中,汤灿是与流行文化走的比较近的一位。2004年,汤灿与张学友合作《雪狼湖》,一改“晚会歌手”形象。直到2009年春晚,宋祖英和周杰伦的“英伦配”,让民歌与流行文化的结合到达了一个高潮点。遗憾的是,无论汤灿还是宋祖英,都没能够把民歌与流行文化的融合推动得跟深更远,否则,民歌在今天仍然将会是娱乐的主流,毕竟自《诗经》中的《国风》开始,民歌已经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血液里流淌了2500多年。
但在近些年汤灿重要的演出活动中,如何实现与流行文化的接壤,成为汤灿幕后团队的努力方向。近日在各地卫视播出的“汤灿2010上海公益演唱会”,就可以看到这种迹象,在这场演唱会中,汤灿演唱了民歌经典《茉莉花》,丁薇的流行歌曲《冬天来了》,流行经典《乡恋》,苏联民谣《喀秋莎》,音乐剧《歌剧魅影》片段……看这台演唱会的时候,我不止一次想到,如果汤灿唱慢摇滚会是什么样子,比如汪峰的《春天里》。那会是相当性感的一种演绎。
让民歌性感起来,不失为让民歌焕发第二春的良好方式。这里所说的性感,不止是不同类型歌曲在一位歌手那里的碰撞,更多层面还是指流行文化对一种古老音乐类型的激发。汤灿其实完全可以和刘德华这样的歌手合作一把,也做个“华灿乐章”组合。这样的组合除了具备娱乐效果外,其实还会产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其中最有价值的,莫过于帮助大家思考,民歌如何在流行音乐的洪流冲击下,保持站立的姿势。
为民歌加入流行质素,在胆子要大的同时,也要小心谨慎,并非所有流行都适合民歌,创作者还要擅长从流行文化中提炼深邃、优雅的那部分,将之与民歌完美融合。知名的民歌手,在大面积地老去,而新生的民歌手,还没有成长起来,在民歌青黄不接的日子,是时候出手给民歌打一剂强心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