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秋水 第十三讲


禅说庄子--秋水  第十三讲

提升自身的软实力

 

《秋水》里面还剩三个小段,下面这一段就谈一个人的人生观的问题,我们的心放在什么地方,我们的价值观念怎么样?在中国历史上有多种的价值取向,总的来说就是两个,一个是入世的,一个是出世的。入世的,肯定就是在功名富贵,酒色财气上用心;出世的,一般都是恬淡寂漠,虚静无为的这么一个圈里面去感觉。庄子他从来就是,你要说他纯出世,象印度佛教那样,他也不是。历代学者给他一句评论是:避世主义。他不象佛教的沙门思想,完全的离开人类社会,他是一种避世的姿态,回避社会性。我也多次讲过,一个人有三条命,一个是自然生命,自然生命就是生老病死;一个是社会生命,社会生命就是贫贱穷达;一个是精神生命,精神生命简单来说,就是喜怒哀乐,就是你的精神生活。道家学说着重点在自然性上,儒家学说重点在社会性上,佛家学说重点在精神性上。当然,三家学说都有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结合,但侧重不一样。

 

作为一般的人来说,他生存是第一要义的,哪怕你成了亿万富翁,到了肿瘤医院里面去,你要这一个亿吗,还是要你的命?我想任何富翁,他肯定要命,不要那一个亿,这是绝对的。因为当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发生矛盾的时候,肯定我要保我的基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个命是很重要的。当然也有这样的说法: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爱情比生命更高,自由更胜过一切。这个看怎么说,在有了这个生命,生命没有危机感的时候,肯定是功名富贵很重要。当功名宝贵得到保证的情况下,那精神生命又很重要了。一个没有了更高的精神境界,那活得没滋没味的,天天跟猪圈里面的大肥猪一样的过日子,饱茶饱水的,你说那又有多大的意义呢?估计也没多大的意义。但是自然生命是基础,在贫困中的人,饭都吃不起的时候,他肯定要求的是吃饭,解决温饱问题。

 

所以在孔夫子的教理里面,孔夫子到卫国去,看见熙熙攘攘的人群,于是赞叹一句:“庶矣哉!”弟子冉有问:“既庶已,又当如何?”孔夫子就说:“富之!”让大家都富起来啊!冉有又问一句:“即富已,又当如何呢?”孔夫子就说:“教之”,要让全社会的人都受教育,让全社会的人都成为有文化的人,有教养的人。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就是软实力,而且软实力在一定情况下,比硬实力还管用。因为软实力、精神的、文化的这些东西,它是物质文化的源泉。一个国家的民族安定团结、延续,没有这个软实力来维系的话,你延续不下去的。在历史上,有许多很强盛的民族,秦始皇强不强盛?秦王朝非常强盛。蒙古帝国强不强盛?很强盛嘛。但是,因为这个软实力,文化的基础不够,所以,这些都预后不良。美国是经济、科学、技术都很厉害,软实力也有,好莱坞的,你看多厉害,明星、歌星一抓一大把。但是它这些软实力实际层面很低,严格来说,还不能生根。真正能在历史中扎根的是什么呢?还是圣贤层面的文化。欧洲来说,还有基督教作为他们的根本文化意识形态,在中东有伊斯兰教,在佛教世界有佛教。

 

在中国除了佛教,还有孔孟老庄这一套东西,这套软实力,与美国好萊坞之类的软实力,不可同日而语。现在很多人看中是美国的那套软实力,而忽视了我们中国自身的软实力。中国这一百多年,为什么弄不倒,弄不垮,就是在中华民族的血里面有孔孟老庄的这套东西。所以仁人志士,骨子里面还是孔孟老庄的这一套东西。尽管他反对孔夫子,不喜欢孔夫子。但是他自己的血液里面,灵魂里面浸透了这些东西,所以,我们要看到这个。但我们也不能忽视道家学说对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影响力。在中国历史上有非常多的优秀的士大夫,当他们处于顺境的时候,兼济天下的时候,好象没什么感觉。但穷的时候,怎么来独善其身。可以说百分之九十几的人都在老庄学说和佛教里面来独善其身。以后有机会了,到了兼济天下的时候,再把仁义礼智信,再把佛陀的慈悲融到他们施政里面去,然后创造太平盛世。下面我们就看庄子自正的人生选择。

 

 

庄子的人生选择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很潇洒,濮水边钓鱼,(濮水在山东,是宋慕新的老家)庄子也并不是在宋国当漆园吏,你看,跑到齐国去钓鱼去了。楚国明明在汉水边,长江边上,长江中游的江汉一代,长江下游是吴越之地。楚王派了二个大夫到那去拜访庄子,并先去传达楚王的致意。致什么意呢?“愿以境内累矣!”就想把他的天下,楚国的天下交给庄子来管理。就是希望庄夫子能到楚国来从政。这个庄子可是自得其乐。就象老冯也坐在这,那一位老板或者那一位领导把我请去当上宾,然后这样那样一番。那是庄子在那里自慰。实际上,在历史上,庄子并没有受过楚国的礼聘,只不过他弄了这么一个故事来表达他的境界,司马迁在《史记》里也将错就错了。

 

面对楚王的使节,“庄子持竿不顾”。你看,多牛,很牛比的。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庄子听见了二个楚国的大使一番话以后,拿着鱼杆,头都不回。虽然不回头,但还是说了几句话,他说:“我听说你们楚国有一个神龟,死了三千年了,你们大王用很金贵的绫罗绸缎把它包裹起来,供在庙堂之上,到了祭祀大典的时候,用来供一供,敬一敬。遇见了军国大事,疑而不决的时候,弄一把火,钻几个孔,然后来打卦。龟壳放在那是打卦用的,不是打卦又有什么用?既然是要打卦,那就代表神灵的,你必须要把它供起来,还得用三牲、太牢这样最高规格来供奉,那才灵。你把它丢在厕所边或者丢在屋檐下面,风吹日晒的,那个龟壳来打卦也不灵的。所以必须要隆重其事,这样打卦才灵。

 

庄夫子下面话锋一转,说:“做为这个乌龟,是愿意死了以后,把它的骨头留来享受大富大贵呢?还是愿意活在泥潭里面拖尾巴玩?”楚国的二位大夫也是老实人:“我考虑一下,我还是愿意生在世上,在泥潭里面拖尾巴,可能好玩一点吧。”你死了以后,谁把这些骨头当舍利子一样供奉在庙堂之上。我想大家都不愿意,都愿意生,生活多美啊!现在是光辉灿烂的二十一世纪,更美了!所以,庄子说:“好,你们都是这样看的,不错,那你们就不用来劝我了 ”。“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你们走吧,我还是愿意象活乌龟在泥潭里面拖着尾巴在里面游玩,这样舒服,这样好玩。谁愿意把自己的骨头弄在庙堂里面供啊?我也不干。

 

这则故事对中国的知识分子造成非常深刻的影响,他很多人一辈子就是不当官,陶渊明当了一个七品芝麻官,当得不耐烦了,辞官而去,不为五斗米折腰。大家想一想,包括现在,你想当官的话,好麻烦。你们这些搞企业的,要报一个项目,这个批那个批,公章都几十个,盖不齐的话,你就开不了张。现在的官僚机构办事的确是非常麻烦。与其这样,我就情愿自由自在的当乌龟,也不要我去外面干什么事,的确没那个雅兴。坐在这讲讲也可以,因为我自己要讲的,不是别人强迫我讲,也没有谁给我发红包讲,自己这样讲,我这样就很自在。如果拿红包去讲,这个还真的不自在。所以,我们说说看,一个人的价值观念怎么样,他决定了一个人的境遇。

 

我们这里也有算命的朋友在这,我经常说什么叫命?我也反复说了,命并不神秘,我讲身心性命,身心性是命的三个支撑点,没有身体,人都没有了,还能谈命吗?心之官则思,是智慧器官,如果一个白痴还有什么命可谈呢?只不过是一个养在那,吃点福利而已,谈得上命运吗?你因为自己没有创造力了,就是父母、社会给你一点福利。另外一个性,命的关键一点就是性。性的结构,中国讲心性之学,你这个性是很重要的。你是君子还是小人?你是心胸宽大还是心胸狭小?是一个诚恳的人,还是一个疑神信鬼的人?你是脾气很平和,还是一个脾气很刁钻的?人的性格啊,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的。一万人有一万个人的脾气,都不一样。谁能使自己的性格变得温良恭俭让,优柔平中,达到这么一个状态,那个不容易啊!那个是非常高的功夫,才能把自己的性格练得化了渣,练得无形无相,圆融无碍,就是刚才谈的那个“通”。首先是性格上的,我们障碍经常是性格上,使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形成障碍。别人不喜欢你的脾气,脾气一来,办事就砸锅了,那肯定不行。一个眼神不行,一句话的轻重不一样,你可能就得罪人了,你想一想,这个麻不麻烦?所以命运是自己身心性三者在社会的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必然性,这个就是我们的命。

 

再说简单一点,这个命就是取舍,今天也有取舍,明天也有取舍,把这一百年的取舍连成一条线,就是自己的命。你说命在别人身上吗,还是在我身上?你能作主吗?你能够对你的取舍作主吗?取舍,马上就有一个价值观念了。庄子这个观念的取舍,楚王请他去,去还是不去?这个就是个取舍。去了,庄子就可以发财了、升官了。不去,还是那么穷。在《庄子》这本书里面,庄子没有富贵过,穷得饭都吃不起的,是个穷光蛋。但是,他就取穷而不取富,取贱而不取贵。正是因为在贫贱之中的庄子,才成就了我们中国历史上仅次于太上老君的这么一位南华真人。孔夫子也是,到处上不了岗,到处打工,谁也不愿意聘他上岗,上不了岗,失业嘛,周游列国。幸好他没有上岗,没有去当宰相,也没有去当国君,才能够整理六经。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进行了一个大总结。从尧舜到孔夫子这段时间,如果没有孔夫子总结六经,带了那么一大批徒弟,把中华民族文化的这么一个传承,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秦始皇焚书坑儒,除了种田的书、占卜的书,其它的全烧,好在有孔夫子的徒子徒孙还能背出许多。所以,我们现在还知道尧舜以来的历史,离开孔夫子怎么行啊!

 

孔夫子也是选择了穷困,他并不是不能当官,他能当官。因为他太刚直了,他一见了这些君主,他就要用周公的那一套来批评,你不仁啦,你不义啦,你这样不合礼,那样不合礼。他老是用文王周公的那一套,来敲打春秋时代的各家诸侯,各家诸侯也很尊敬孔夫子的。想孔夫子一来,我也可以称霸天下。但是,就是听不得孔夫子天天周公、周公,那个木鱼敲敲敲,敲得这些诸侯们听不进去。别人想十二点起床,孔夫子四点钟就来敲门了,弄得觉都睡不好。太太又多,女乐又多,孔夫子又见不得这些,一见了这些腐化,不上早班的,睡懒觉的,孔夫子就要敲打。

 

孔夫子管得严,婆婆嘴,的确是这样。所以,诸侯们都怕他,并不是不愿意用他,就是怕他在耳朵边上念经。因为春秋那个时候的诸侯国君,大都是庸才,都没有励精图治,没有让自己江山社稷千秋万年的那个想法。所以,让孔夫子干什么呢?拿来没用,反而在耳边弄得不清静,所以,你老人家最好走远一点好。孔夫子的学生反而个个都弄去当官,都是高薪聘用啊,但是就是不敢用孔夫子。用不起,没哪个老板聘得起孔夫子。但是孔夫子的学生当宰相、当大将军,当司法部长,当外交部长,当财政部长的多得要命。所以,我们看这个就是命。我们怎么来看这个命?我们怎么选择这个命?到我这里来的,当官的也不少,富翁也不少,你怎么来面对这个事情。昨天还有个富翁来我这哭鼻子(算了,不说他们了)。下面还有个公案,这个公案也很好玩。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之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邪?”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之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惠夫子惠施是庄子的好朋友,非常非常好的哥们,他们在一起互相撞,互相都撞出了精神的火花。如果没有惠子的话,庄子这三十三篇文章出不来。也是因他俩位相互辩论,使庄子的思想得以表现出来。所以,庄子的寓言里面“砍白灰”的那一位,鼻子上一点石灰,用斧子一下弄过去,把鼻头上的一点点石灰砍掉,不伤皮,更不会伤肉。而且被砍的这个人面不改色,心不跳。这么高的功夫,就是他们俩个搭档,所演的二人转。惠子相梁,在魏国当了宰相,庄子说:“我的老哥们升官了,当宰相了,去看看他。”惠子下面有的人,大概是秘书之类的就对惠子说:“哎呀,庄夫子要来了,他可能要到魏王那去,这个人比你厉害啊,如果大王知道他的话,就请庄子来当宰相,你这个宰相可能当不了了。于是,惠子就惊恐了,坐不住了,马上就派警察、安全部门的,在魏国的境内全国通牒,搜了三天三夜。

 

在大家的心目中,庄子肯定是坐着宝马,奔驰,带着一大群侍者、学生,衣装华贵气派。那知道庄子是一个济公和尚似的,帽儿破,鞋儿破,身上的袈裟破。因为庄子是穿着草鞋,穿着一件破大褂,一条草绳把腰一结,纯粹一个老农民的形象去见他。所以那些搞搜捕的,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都在留意那一个个车队来去,留意那些有贵气的人群,就没有去注意很贫很贱的庄子。所以庄子毫无阻碍的进了大梁城,到了相府中去见惠子。当然,庄子一路上也看见了到处都是通牒文书,画相也画上去,要抓他,但他不料理。惠施一看:“哎呀,哥们是这个相啊!”心里面一个石头就落下来了,不像是给我来抢宰相的嘛,乡巴佬一个,这个样子走到魏王面前,魏王也不可能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这个要饭的嘛,他也放心了。

 

庄子就对他说:“老兄啊,在路上我看见了一个事。”什么事呢?“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你知不知道呢?“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邪?”鹓雏就是凤凰。庄子这个故事就说,南方有只鸟叫凤凰(庄子是在南方、南边),这个凤凰你知不知道啊?这个凤凰早上是从南海出发,晚上就到了北海啊!他歇脚的地方是非梧桐不息,吃的东西是非练实不食。什么叫练实呢?传说中竹子的果实,大熊猫吃的,你看多金贵。非醴泉不饮,就是非常甘美的泉水才饮。一般江河的水,它都不饮的。但是它飞过一棵树的时候,看见一只猫头鹰抓了一个死老鼠,正吃得津津有味。猫头鹰看见了凤凰飞过,以为凤凰要抢它的死老鼠,就对凤凰发出威胁:“哇,滚远一点。你别来抢我的老鼠!”庄子于是就跟惠子说:“你是不是手里面有个魏国怕我来抢啊?我不会抢你的。”

 

这个也是透露了庄子的又一番境界。庄子和孟子一道一儒,都具有天子不得而臣,诸侯不得而友的骨气。天子要把庄子弄来当臣子,不可能,他不臣于天子。诸侯要把庄子结交为朋友,你还没有资格给我交朋友。我是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我是仙人,你们是凡人,庄子心里就是这样看的。不论你官有多高,权有多大,在我眼里面,你是凡夫一个,俗人一个。你别拿你的富贵吓唬我,我不受你的这套。心里无私天地宽。大家知道,用林则徐的话来说:壁立千仭,无欲则刚嘛。我没有这个欲望,我没有这个要求,我无求于你,你奈我何?这里面标明了庄子傲视王侯的骨气。在现在社会之中,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骨气。并不说看见美国人富态、英国人富态,日本人有钱,我们就羡慕。今天,在网上看,不知道那个地方的一个女孩子,在酒吧里面看见一个小哥们,聊了起来。就问那个小哥们:“你是哪里的人?”那个小哥们就说:“我是韩国的。”那个女孩子就:“哇,我好崇拜你啊!”为什么呢?在现在的年轻人之中,有些人说“韩流”嘛,韩流在中国才几年时间,就引起了一大批人崇韩。在前十年、二十年,有一大批年轻人崇日,崇拜日本,更多的人一直崇拜美国,崇拜英国、法国,该不该崇拜呢?他们的科技、科学技术是先进,我还是羡慕他们的;他们的社会很富裕,社会保障体系很健全,我们也很羡慕。但作为我来说,如果要把中国国学,孔孟老庄禅的这一套丢了,跟他们换,我还舍不得呢,我还觉得我们这个好。这个价值比他的原子弹,比空客380,比他的这样、那样都好。

 

所以,我们应该自尊自重自贵,要看重自己的东西。因为科学技术的这些东西,中国再个三、五十年,只要国内是安定团结的,要超英赶美是绝对没问题。中国的落后落后于整个清代的闭关锁国。如果那个时候不闭关锁国,中国就不一样了。鸦片战争的时候,中国的GTP也是占了全世界的四分之一,远远超过当时的英国。中国人的平均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比英国人的平均生活水平高的多,日本人根本没法比。到甲午战争时,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也不比英国人差,也不比法国人差,比俄国人不知好到那里去了。那个时候,俄国还是农奴制。在中国的内地,在江南一代,在华北平原一代,在四川一代,哪怕是自耕自足的小农经济,只要有个一亩二分地,一家基本上都是温饱是解决了的。而且还能够享受几千年的精神文明,并以礼义之邦而自豪。可是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打败了,中国才一下跌入深渊之中。严格来说,中华民族的低落应该从甲午战争算起,一八九五年算到现在,也就是一百多年。欧美人起来也就是那个时候才真正的起来的。真正的超过中国还真是甲午战争以后,这么一百多年。我们再这么几十年,我相信中国是应该很有希望的。何况他们有的,我们有;我们有的,他们未必有。我们孔孟老庄这一套,西方他就不可能有,有的都是他们书斋里面,大学里的汉学家还会懂一点这些。就是他们很了不起的汉学家也只是一个很狭窄的、部分汉学的这么一个范畴里面,不能象中国一样全方位对中华文化进行感受,进行体验,那个不一样。

 

道人心思谁人知?

 

下面这一则,可以当禅宗公案来读。这里有些朋友喜欢禅宗公案。这则寓言故事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其中的禅机是很深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濠梁就是现在的安徽凤阳附近。前一章庄子钓于濮水,在山东钓鱼。这次跟惠子又在安徽凤阳,那个时候凤阳是属于越国的地方,苏东坡在徐州当太守的那个时候,黄河决堤。黄河的水就不走渤海入海了,长时期的夺淮河入海,一直到了清朝末期,到了光绪年间再次决堤,夺山东的大清河入海,才是现在的黄河入海口。差不多有八百年的时间,黄河是走徐州,走江苏北部,通过淮河的河水进入大海的。所以,如今江苏沿海的五分之一的土地,都是黄河造出来的。黄河的泥沙给江苏增加了五分之一的面积。如今凤阳洪泽湖一带,那时基本上都是靠出海口不多远的地方,属于越国的地盘。勾践灭吴以后,他向北迁都,从绍兴会稽,先是迁到姑苏(就是苏州),后来又迁到了琅琊台,在山东地方上了,方便与中原诸侯争霸。

 

所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那是在越国境内了。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站在河沟上看水里的鱼游来游去,感觉很舒服,“是鱼之乐也”。惠子马上就给他辩论了,惠子说:“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乐不乐呢?”乐不乐是鱼才知道,你是人啊,你又不是鱼,没在水里面泡着,你凭什么知道,你有什么依据知道鱼之乐?面对这个尖锐的问题。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好啊!你说我不是鱼,不知道鱼之乐。但你也不是我,(同理推论)你怎么知道我知不知道鱼的乐趣呢?惠子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惠子很会辩论的,就说:“我当然不是你,我肯定不知道你心里面想什么。你知不知道鱼乐不乐,我也不知道。但是可以肯定是你并非是鱼。既然你是你,鱼是鱼,所以,你肯定不知鱼之乐,这个是不需要辩论的,不需要推理的,这个肯定的,不可辩驳的,不需要辩论的。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说,你说不辩,好,我们就不辩,我们就把话说到最初,你最初是怎么说的呢?你说“汝安知鱼乐”——你怎么知道鱼乐的?你是这样提问题的。既然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很快乐,你是问我为什么知道鱼快乐的,我“知之濠上也”。我就站在这看见它乐,我就知道了。

 

后来很多哲学家批评庄子是滑头主义,他不正面回答惠子的提问。因为惠子的提问逻辑很严密的,你庄子没法回答他这个问题。所以,就这样来谈一谈,回避了正面的交锋。就从前面的“子非鱼,安知鱼乐?”本来这个事你怎么知道,你凭什么知道?庄子就说你是这样说的,我就给你说为什么,就是站在这我就知道了。有些事情用佛教的话来说,现量境不是比量境。我经常提这个问题:盐是咸的,糖是甜的。谁能把这个咸味表达清楚,你说得清清楚楚的,大家都认为的确是咸味,我送一万块放在这做奖金,谁把它说清楚了,谁把它拿走。我在北京讲的时候也是这样,结果没有任何人把这一万块拿走。谁能把这个咸或者甜或者一个苹果味说得清楚?在佛教里面,就是一个是现量,一个是比量。比量叫推论、推理。现量的东西是没法说的,现量的东西就是自己的感觉,感觉里面的东西。你可以形容它,你可以比喻它,但是你不可能1+1=2那样用公式,用推理就把它弄出来。同样的,赵州老和尚的那则公案也是这样的,跟这个没什么区别。赵州老和尚有一次上堂就说:“至道无难,惟嫌拣择。”我在信心铭里也反复说这个事。“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里,是汝还护惜也无?”于是一个和尚就跳出来了:“老和尚,你没对啊。”“为什么没对呢?”“你既然不在明白里,你怎么会知道有个护惜不护惜这个事呢?如果不在明白里,你就不知道护惜不护惜、可惜不可惜了。”赵州老和尚就说:“我亦不知。”哎,我弄不清楚这个事。那个和尚又把老和尚抓住:“老和尚既不知,你怎么刚才说你不在明白里,你说你不在明白里,你就是知道你不在明白里,你才说出来的嘛,你既不知,你怎么能不在明白里?”赵州老和尚比庄子还霸道,说:“你问话问完没有,问完了,磕个头走人。”你想一想,这里面跟这则公案有什么区别?

 

至道无难,惟嫌拣择。大道本来是无难的,我经常说,至道无难,小道难。学个手艺都很麻烦。大道现现成成,“天何以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老天爷明明白白的,现现成成的都摆在你面前。眼睛也看到了,耳朵也听见了,每天都在乾坤里面荡来荡去,我们还不知道天地、乾坤怎么回事啊。但你就是不知道,你要想知道,你就是不知道;你要不想知道,你天天在乾坤里面自在的很。但是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怎么叫语言呢?这个是摄像机,这是语言嘛,表达出来了,拣择了嘛。为什么天地万物那么多不说?而仅仅说摄像机?因为我们的注意力被吸引到摄像机上了。另一方面,也不可能一口说尽天地宇宙万物,语言只是对具体事物的扫描和表达。语言需要清晰,越是清晰的地方,就越是特殊的、有别于它物的内涵,也自然就是对大道的割裂。你只能表达具体的、单一的东西,你要想表达 “恍兮惚兮,惚兮恍兮”的那个,谁说得清楚!

 

张三李四你能说清楚,姓什么,名什么,那年生的,在什么地方出生的,是男的,是女的,哪个大学出来的,是什么地方上班,成家没有,有没有孩子,身体状况怎么样。你可以把这个说得清楚,但是你说了张三就没说李四啊,王老五你更说不上了。全世界这么几十亿人,你不可能全部说完。所以,才有语言是拣择,它肯定是在众多事项之中抓了一个事情来说的。语言肯定是这样的,思维也肯定是这样的。既然你在思维,就有思维的对象;既然有思维的对象,就肯定是在万事万物之中拿那么一点点来说,拿那么一点点来想。就是这么回事,人的精神世界就是这么回事。赵州老和尚说:“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当然明白了,你具体的东西,这个东西,我说茶盖子,明不明白?明明白白的。老僧不在明白里,为什么呢?老和尚坐在道,一屁股把大道坐实,他当然就不能在明白里。在明白里,他就离开了大道了。

 

但是这些语言一般人看不懂的。庄子这里面说鱼之乐也。你要问他为什么知道鱼之乐?我就站在这里,就知道鱼之乐。这个是个现量的感受。今天我吃了苹果,这苹果味道好。你凭什么知道?你又不是苹果,你怎么知道苹果好呢?我们也可以这样提问题嘛。你把这个苹果的味,这个好说一说来听啊。苹果是脆的,苹果是甜的,苹果很香。那梨子也是甜的,梨子也是脆的,梨子也很香,那苹果不是等于梨子了?那你怎么来说呢?这样说是说不清楚的。所以,现量境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足为他人道,的确是不足为他人道。我们要想让别人听明白,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人与人之间有无穷的误会,西方称之为聋子的对话。我们彼此之间交流非常艰难,文化层次不一样,精神内容不一样,当时的情趣不一样,何况当下用不用心听又不一样,你自己说清楚没有说清楚又不一样。所以,人与人之间交流,百分之九十九的交流都是白费工夫。交流什么?谈不上交流。语言只能表达意思的,我心里面想一个东西,把它表达出来。表达出来的永远都是冰山的一角,还有庞大的东西是不可能语言表述出来的。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么回事。自己的感觉,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意图,自己的阴谋鬼计那就更不敢在语言上表述出来,这个就是那么简单。

 

我们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我们可以把这个题材,把这个案例把它放大,放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去感觉,这里面真是趣味无穷,但是你得用心去感觉。但是,我们在面对生活的时候,哪怕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接的时候,我们都是稀里糊涂的,各种因缘就把它消耗掉了。时间又不值钱,每天这样消费的时间,消费的因缘,从爹妈生下来以后,基本上都这样过的。谁去有事没事的检查自己的脚印啊!这一百年怎么走过来的,谁又有那个雅兴去检查,去审视自己的脚印呢?的确也没有那个必要,也没这个耐心。但也不是没有必要,有的还是需要,我为什么会走过来?还是要去思考思考的。怎样思考?是聪明的思考嘛,是笨拙的去思考。那个就是个人的悟性不一样,个人的价值观念不一样,他自己对命运的审视的角度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