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到庐山
王先金 编著
第一章 高饶事件 (5)
中央财经会议风波
会议一开始是平和、正常的。到了7月13日,薄一波做了第一次检讨之后,会议的气氛立即变得紧张起来。
高岗和饶漱石看到时机已到,四处鼓动大家向薄一波“放炮”、“开火”。
高岗和饶漱石在发言中,抓住几件事向薄一波猛攻。
一件是“东北一党员的信”。这封信揭露高岗及东北个别干部贪污腐化,信的署名为“东北一党员”。这封信通过薄一波于1952年1月27日转给了毛泽东。薄一波在转这封信时,给毛泽东写了几句话:“这封检举信是叙述东北三个阶段的贪污浪费情况,写信的人是响应主席的号召,衷心爱护党的;而对贪污腐化则表示愤慨。”毛泽东把这封信批在很小的范围内进行传阅。这件事高岗大为不满,认为是薄一波和他过不去,故意给他抹黑。
第二件是“鞍钢检查组”问题。鞍钢无缝钢管厂8号高炉发生爆炸事故,死11人,伤15人。1952年8月,由中监委和中财委联合组织了一个检查组去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调查组认为这是鞍钢没有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不仅造成了事故,还推迟了建设进度。高岗对此也大为不满,认为这是嫉妒东北的工作,专挑东北的毛病。
高岗声色俱厉地批评说:“同志们批评一波同志,说财政部是独立王国,财大气粗,对地方不尊重。那么,一波对中央意见就尊重吗?还是照样不尊重!岂止是不尊重,简直就是作对!财政部不讲政治,没有政治,有财无政!薄一波作为财政部长,简直是一霸,是财霸!薄一波这次犯错误,我认为绝不只是工作方法问题,经验不足问题,而是思想品质问题,作风和路线问题。他几次采取不光明正大的手段,打击别人,抬高自己,投机取巧。这个,我是有证据的,我有充分的证据……”
薄一波感到越来越不对头,因为高岗把刘少奇说过的一些话,比如1947年土改中说过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1949年在天津讲话中的一些观点,1950年有关东北富农党员问题讲话中的观点,1951年有关山西互助合作批语中的观点等等,统统安到他薄一波的头上加以批判。薄一波本想反驳,但还是忍住了。
高岗发言后,有不少人随声附和。
薄一波的检讨通不过。
会议要求薄一波做第三次检讨时,薄一波的火气终于爆发了,他坚决地拒绝了。
周恩来去向毛泽东汇报。毛泽东听完周恩来的汇报后说:“恩来,我理解你,你确有难处。结论做不下来,可以‘搬兵’嘛!把陈云、邓小平同志请回来,让他们参加会议嘛!”
此时,陈云和邓小平正因病在外地休养。
陈云到会后说,大家批评新税制是有道理的,但税收减少是有多方原因的,更不存在两条路线。邓小平说,大家批评错误,揭露缺点,出发点只有一个,那就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陈云和邓小平讲话后,会议气氛很快起了变化。
高岗和饶漱石尽管心中不满,但此时已无力回天,只好停止进攻,暂时罢休。
一直沉默的薄一波便直言不讳地说:“我有错误……但有些具体事情还说不清楚,有些批评意见还弄不明白。”
薄一波话音刚落,高岗霍地站起来,指着薄一波大声说:“你说不清楚,是你根本不想说清楚!你这是什么态度?”
毛泽东打断了高岗:“高岗同志,你的态度就好吗?你为什么不准上书的人写信给中央?东北的工作为什么就不能检查?东北各省出了错误,你东北局还不是要进行批评、检查?”
“主席,薄一波的错误性质和我们东北不一样……”
毛泽东沉下脸来:“你不要为自己辩护!”
“我……”高岗还想争辩。
“你要干什么?”毛泽东厉声斥道。
高岗此时满脸涨红,不情愿地坐下来。
毛泽东不再理会高岗,转而对大家说:“恩来同志的结论,就这么定了。”
饶漱石与高岗“并肩战斗”
在新税制的风波中,高岗在政治上捞了一把。接着是政务院的改组。根据这些迹象,高岗认为:毛泽东对刘少奇、周恩来不信任了,把刘少奇拉下来,使自己成为主席的惟一助手,准备将来做领袖。高岗打起了如意算盘。
于是他主动出击了。他找来饶漱石,谈话中谈到刘少奇提出的试行中央各部部长集体办公的制度。高岗说:“最近毛主席对刘少奇同志不大满意,有过两次比较严厉的批评,主席对我又这样信任,要我多管点事。可是你知道,书记处是刘少奇负责的,我如果管多了,少奇会怎么想,别的同志会怎么看,我真怕造成误会啊。”
高岗知道饶漱石和刘少奇关系密切,就进一步试探:“和少奇共事,我感到一时还不太适应。你和他共事时间长了,你又是他一手培养起来的,请你介绍一下他的一些特点,我好努力适应他,和他搞好配合。”
饶漱石一下听出高岗的意思是在摸他的底。他已经看出高岗的权力在扩大,地位在上升,决心靠拢他,就附和说:“少奇同志在不少重大问题上的确表现得有些右倾,像对过渡时期的指导思想问题;跑到天津那一番讲话,说资本家剥削有功,剥削得越多越好……”他又说,“外界都认为我是刘少奇培养起来的,这不符合实际嘛。培养是党培养嘛,怎么成了个人行为?”
高岗听着听着,心里一阵高兴,赞同地说:“饶部长,你说得很对。我们两个完全一致。”
为了权力,两个野心家一下靠拢了。高岗利用一切机会飞短流长,散布自己的反刘观点。高岗不仅散布言论,而且擅自将整理出来的刘少奇的“右倾”材料在高级干部中散发。他对饶漱石说:“主席打算让刘少奇搞‘议会’(人大常委会),周恩来搞部长会议,让我来搞政治局。”又说什么“毛主席把我当作左右臂,依靠我去做经济工作。我离开了北京,毛主席休假就不放心。”
谨小慎微的饶漱石认为高岗取代刘少奇已成定局,忘却刘少奇对他的知遇之恩,下定决心与高岗“并肩战斗”。
刘少奇当时分管中组部,饶漱石认为政治大势对高岗有利,刘少奇失势的趋向越来越明显,现在不仅应该跟刘少奇保持距离,还要拉开与刘少奇的距离,并付之行动。在全国财经会议上,安子文顶住了饶漱石的压力,没有落井下石。因此会议还没有结束,饶漱石就在组织系统开辟第二战场,在中组部部长会议上,指责安子文犯了一系列错误,进而由批判安子文变为讨伐刘少奇。此时高饶进入“蜜月”阶段,凡是高岗推荐的干部,饶漱石全盘同意;高岗反对的干部,饶漱石一概排斥,并公开说:“今后中组部要以原东北局的组织部为核心。”
饶漱石了解到安子文曾到刘少奇那里反映过情况,更是暴跳如雷,说安子文“有意挑拨是非,制造分裂”,并以中组部检查官僚主义不彻底为由,安排重新开会,逼安子文作检讨,特别是就安子文起草“政治局名单”问题,煽动中组部干部批斗安子文,说这是党内斗争的教训。
饶漱石对安子文的围攻在第二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达到顶点。饶漱石还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把矛头直接对准刘少奇:“在处理我与安子文的关系上,少奇同志感情用事,把问题扩大了。如果少奇同志发言不慎,这个领导小组会要出问题。”刘少奇对自己爱护有加的部下的一系列反常行为百思不得其解,还以为是两人之间出现了误解,因而采取了宽宏大量的高姿态,对于中组过去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主动承担了责任。这等于给饶漱石一个体面的下台机会,但饶漱石仍坚持自己“原则正确,方法错误”。
对此,毛泽东对饶漱石说:“你不要认为你做过大区第一书记,你还没有在中央工作过呢!你什么都对?为什么你斗争一个‘吏部尚书’(指安子文),不给中央打招呼?!”
饶漱石看到毛泽东动怒了,才老实一点。
1953年秋天,毛泽东生病了。公安部部长罗瑞卿打电话给正在外地的高岗说:“我们大家都要劝主席多注意休息。”高岗立即吩咐秘书:“你要注意,一接到毛主席病重的消息,我们就要立刻返回北京,因为现在党内没有一个人能撑起来。”
1953年底,毛泽东提出中央分一线、二线之后,高岗、饶漱石活动得更加厉害。高岗亲自到华东、中南等地挑拨离间,捏造所谓“两党论”、“军党论”,把党分成“根据地和军队的党”、“白区的党”两部分,胡说“党是军队创造的”,并以“根据地和军队的党”的代表自居,企图改组党的领导,由他任党中央副主席或总书记并兼任政务院总理,饶漱石任副总理。
高岗按照他的“军队的党”和“白区的党”的逻辑继续进行分裂党的活动。他找了西北局的彭德怀和中南局的林彪,以争取他们对自己的支持。
高岗对林彪讨好地说:“我坚持向主席建议,林总当部长会议主席最合适。因为,林总打遍了大半个中国,当个部长会议主席,不是绰绰有余吗?”林彪以自己的身体有病为由,提出不要再提这个建议了。至于党内设副主席或总书记,林彪说:“你身体好,那就你干吧。”临行时,叶群告诉高岗:“林彪同志说,说什么也不能让刘少奇一伙执政。如果他们一伙执政,他死也不能瞑目。”高岗听了很受鼓舞。
陈毅与饶漱石的恩恩怨怨
陈 毅 饶漱石
在新四军时,陈毅和饶漱石是对老搭档。
饶漱石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从苏联回国的。回国后分到皖南任中共东南局副书记,负责地方工作,在中央政治局委员、东南局书记兼新四军副军长项英领导之下。那时的饶漱石,默默无闻。
相比之下,陈毅的资历和名气当然大得多。新四军一组建,编为四个支队,陈毅是第一支队司令员。后来中央决定成立华中指挥部,任命叶挺为总指挥,陈毅为副总指挥,在叶挺未到达前,陈毅代理总指挥之职,政委是刘少奇。
饶漱石的发迹,始于“皖南事变”。“皖南事变”发生时,饶漱石和叶挺军长一起指挥突围。由于饶漱石平时对刘少奇很尊重,反对项英的机会主义错误,受到刘少奇的赏识。突围中,毛泽东接受了正在华中指挥战事的刘少奇建议,当即电令饶漱石负责新四军军部的一切政治行动。
但饶漱石在党内的职务却高于陈毅。当年5月,党中央决定将东南局和华中局合并,由刘少奇、饶漱石、陈毅、曾山组成中共中央华中局,刘少奇任书记,饶漱石任副书记。
1942年1月,中央决定刘少奇回延安参加七大。在刘少奇建议下,饶漱石就代理了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这样,陈毅和饶漱石就正式开始搭班子。5月,饶漱石率领工作组到淮南去检查工作期间,华中局书记及新四军政委由陈毅代理。
陈毅和饶漱石的才能、资历、工作方式及为人大不相同。对这两位代理书记的比较、议论就在华中开始了。干部们称赞陈毅的多,话传到饶漱石的耳朵里,心胸狭窄的饶漱石既嫉妒,又有压力。尤其是中央在9月份发来的一个通知,提出抗日根据地要实行党政军民一元化领导,今后究竟谁担任华中局书记,饶漱石就忐忑不安了。
为了挤走陈毅,饶漱石利用当时党内整风正在深入的机会,一手制造了“黄花塘事件”。
黄花塘是新四军军部所在地。饶漱石抓住陈毅历史上曾将毛泽东的红四军前委书记职务选掉,平时心直口快、说话随便的毛病,将与陈毅工作中的一些分歧无限上纲,在新四军军分会会议上,趁陈毅作整风自我批评的机会,抛出了陈毅有“十大错误”的材料。材料说:第一,在历史上,陈毅一贯反对毛泽东;二,陈毅一贯对抗中央;第三,反对政治委员制度,不尊重政治委员……对于饶漱石的这种打击陷害,陈毅理直气壮地逐一批驳。他气愤地警告饶漱石:“你这次向我发难是你权力欲、名利欲的大爆发。常言道,小黠大痴,小隙沉舟。你一意孤行,必有翻船之日。”
会后,饶漱石以个人名义给毛泽东、刘少奇发去一份长达一千五百字的电报。电报结尾是:“但望中央速决定物色才德健全的军事政治负责干部帮助我们。”饶漱石又鼓动一些干部联名给中央发电报批评陈毅。
陈毅也向中央发去电报,报告了事情的经过。他着重检讨了自己说话随便等错误和缺点,并要求去延安学习。
1943年3月初,陈毅带着满腹委屈到达延安,见到阔别十年之久的老战友毛泽东,心情十分激动,感到有一肚子话要倾诉。但他不知毛泽东对他是什么态度,心中不免惴惴不安。因此,他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时,毕恭毕敬,没有推心置腹。毛泽东对他这种公事公办的谈话态度很不满意,生气地说:“你这个陈毅,我们十年不见面了,老战友,老朋友,你怎么这个样子!有人说了什么,大家交交心嘛,你这样子我还能跟你说话吗?”
可是当陈毅想把“黄花塘事件”的满腹委屈向毛泽东倾诉时,毛泽东却给他浇了冷水:“如果你谈三年游击战争的经验,那很好,我可以召集一个会议,请你说三天三夜。至于与小姚(即饶漱石)的问题,我看还是不要提,一句话也不要提。关于这件事,华中曾经有个电报发到中央来。这电报在,如果你要看,我可以给你看,但是我看还是暂时不要看为好。”
陈毅说:“那我就不看,华中的事也不提。”
毛泽东露出笑容:“我欢迎你这个态度。”
抗战胜利后,中央慎重地考虑了陈毅的工作。当时对派往东北主持军事工作的人选有两个:陈毅和林彪。中央考虑华中更需要陈毅,便由毛泽东找陈毅谈话。
陈毅考虑到与饶漱石的关系,不大情愿:“回华中去工作恐怕没事做,不起作用。”
毛泽东宽慰他说:“怎么不起作用?只要你坐在那时就起作用!”
陈毅爽快地说:“既然你这么说,我这就回华中,请中央放心。”
中央决定:饶漱石为书记及政委,陈毅为军长及副书记。
这样,离别华中一年半之后,陈毅又回到了新四军,继续和饶漱石共事。直到全国解放,坐镇华东。
毛泽东比谁都清楚,要说了解饶漱石,莫过于陈毅了。
(注: 欢迎广大网友提供意见,若有意见不便公开说,也可与我联系。联系信箱:[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