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我国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008年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波及到全世界,导致了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也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给我国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挑战与机遇:

  (1) 此次金融危机导致全球国际贸易需求萎缩,对我国进出口相关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直接冲击。因应这一局面,我国推出了高额度的经济刺激方案与重点行业振兴计划,着力于扩大内需,很可能逐步降低我国产业体系的出口依存度,提升经济的自主性。

  (2)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依靠自然资源或劳动力资源禀赋的行业受冲击最为严重,行业绩效下降。而依赖于知识创新与转移的高新技术产业受冲击程度相对较少,在我国产业体系中的地位将得到提升。

  (3)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我国外资引进额度下降,不利于承接产业转移。但为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有针对性加大对外直接投资,争取全球产业链的主导权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4)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出口导向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就业能力大幅降低,失业率有所上升;但为我国吸引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提升我国人力资源水平,提升国家人才“软实力”创造了历史性机遇。

  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文件给中国产业发展的这些冲击与挑战,迫使我们必须重新对后金融时代全球产业分工格局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必须对中国产业过去发展的模式进行重新深入的检讨。

  我认为:第一,我国目前总体上还处于基本完成工业化的中初级阶段,面对金融危机后全球分工格局的变化需要探索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对我国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型提出新的要求;第二,由于我国国情、外部环境和发展阶段等方面的特殊性,产业成长和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制约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很多,战略环境非常复杂,中国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型要求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经济制度一方面可以矫正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势力、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原因造成的市场失灵,促进产业内的良性竞争,提高经济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落后产业优化发展、平衡产业间关系,从而实现经济赶超。第三,科学发展的要义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产业发展还面临如何维护产业生态健康,促进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重大课题,从依靠引进、依靠国外技术、资源投入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依靠创新驱动发展、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的发展模式。

  因此,如何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环境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正确发挥市场和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构建符合我国长远利益的产业科学发展模式和相应的经济制度结构及政策支持体系,进而转变发展方式,从“快字优先”到“好字优先”,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对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当前工作的重点是把节约放在首位,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大力节地、节能、节材、节约各种资源,减少资源消耗,全面推行低碳经济清洁生产,实现由末端治理向生产起点和生产全过程发展的转变,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