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范式宏观经济学(上课录音整理之十一)


    下面我来和大家交流第三个超越:超越本位。关于超越本位呢,这一次我的内容和去年、和以前呢有一点区别。过去超越本位啊,窄了一点,今天我把它稍微扩一下。超越本位应该包括两个含义,第一个,要超越你的学科。第二个要超越你的所谓的学派,不管中国存不存在学派,或者超越流派。

     我先主要说超越学科吧。在座的可能也知道,中国的教育部对中国的所有学科做了一个划分,把所有的学科按照一级学科划分,划分成81个学科,理工农医文全部在里面,共81个学科。在81个学科里面,听说最近要改,我就讲这个没改之前的,在81个学科里面,有60个学科属于理工农医,21个学科属于我们的文科。那么在这21个学科里面,人民大学在2009年荣幸的获得了7个学科全国排名第一。21个学科,总共21个一级学科,人民大学获得了7个学科排名第一。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我们所在的新闻、法学、社会学、政治学、再加一个所谓的马克思主义。7大学科,其中有一个跟北大并列,而人民大学在这21各学科里面有7个学科位居第一,而在三到四年之前上一轮的评估当中,人民大学是五个第一。谁是第一,北大,北大是7个第一,我们是5个。而这一次呢,我们是7个,北大可能是5个,就这样。所以我们纪宝成校长,非常舒坦。当然我要说,这7个第一是按照教育部的评价指标得来的,评价标准得来的,这个标准本身是不是还有问题,我们还可以做很多探讨,我只是告诉大家,中国的学科划分,一级学科是81个,然后里面理工农医是60个,文科是21个,这是一个基本的知识,当然就是最近要增加到大概130个,最近吴晓求讲,要增加到130个,啊,那是另外一个方面别管他了。这种增加其实带来很多危险,不说他了。然后再一级学科里面还有二级学科、三级学科等等,所以你会听到在中国的学术界有一句话,叫加强学科建设,而且我们纪校长也很喜欢高学科建设,对这些都非常了解。但是,我不认为有什么学科建设,我不认为有什么学科建设,我认为中国如果真正有什么建设的话,那就是问题的建设,解决问题建设,因为这个所谓的学科建设会导致一个什么情况呢?每一个学科都把自己看在这个山头,封闭。法学的就是法学,经济学的就是经济学,新闻学的就是新闻学,老死不相往来,大家都是这个山头的,就法学论法学,就经济学论经济学,就金融学论金融学,就这些。实际上问题本身是没有什么学科边界的,但是我们太习惯于用一个封闭的学科,去研究某一个问题,而根本不考虑其他学科,以及学科和学科之间的交叉、它的边缘学科等等。所以我不赞成的是所谓的学科建设,你说要加强什么新闻学建设,我不这么看。我倒认为,你真的列出几个问题来,然后以这个问题的建设来推动所有学科的发展,是吧?干嘛非得有个什么抽象的学科建设,是吧?关键是你的问题是什么?瞄准的目标是什么?这些把它定下来,是吧?至于他最后这个学科的东西,说老实话,是派生的产品,是副产品。你要解决问题,是吧?你回避了很多问题,或者只研究一些浅层的问题,这显然不是真正的学科建设。是吧,也不可能建设什么学科,而且你看一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几乎没有谁是单打一学科的,按照我们的81个一级学科,没有谁仅仅是经济学,或者仅仅是数学,不是的。你去看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们的学科非常丰富啊,基本上都横跨两个、三个、甚至若干个一级学科。搞化学的,懂经济学;搞政治学的也懂经济学;前两年有个女的得奖是搞政治学的,后来跟经济学挂钩了。搞数学的和经济学挂钩,那多了;搞生物学的也可以和经济学挂钩,他们都是横跨若干个学科,绝对不是这种单打一。我们现在很多人念书是这样,从本科硕士博士,一路过来全部是经济学。那就缺乏学历的丰厚程度,所以,我不太喜欢所谓学科建设这样的提法,因为它容易走到浅层面上,而且容易形成每一个学科都是一个封闭的山头。如果我们通过问题来建设,那就不一样了,那就有可能把新闻学、法学、经济学,都有可能组合起来共同去研究问题。所以在这一点上呢,我和纪校长的观点不完全一致。大家也会注意到明德广场上有一堆竹子呀,原来没有,后来突然搞了竹子,据说是可能校领导比较喜欢竹子,然后就搞一堆竹子。实际上广场上该不该有一堆珠子,都需要研究。那么人民大学呢,有一个校务委员会大家清楚吗?校务委员会,是吧,这个校务委员会是一个什么委员会呢?在座的可能不太了解,在国外呢,它比较权威,在国内呢,就比较麻烦。很难说清楚它确切的性质是什么。这个校务委员会呢,我先说一下它的构成,第一部分是退下来的老领导,第二部分是在职的部分校领导,主要是校党委书记,然后第三部分呢就是所谓的骨干的教授,为主体,形成校务委员会。这个校务委员会呢,人民大学有,北大清华都有,然后校务委员会的主任由党委书记来兼任,这样方便,因为他不能以党委书记的身份和别人交流,他只能以校务委员会主任的身份交流。那么这样一个校务委员会呢,我给它做了个定性,和定量,它百分之七十相当于政协,大家知道政协啊。百分之二十相当于人大,还有百分之十吧我自己也说不清楚,这就是校务委员会。人民大学这一届的校务委员会是2004年成立的,本人荣幸地成为校务委员会委员之一。那么我这里要和大家说的是,在校务委员会三十来个委员当中,本人是唯一一个过去没做过长,现在也没做过长,今后也不可能做长,唯一的一个。其他的校务委员会委员多少都做过什么长。包括宋涛老先生,过去都做过经济系的系主任,还做过校党委委员,啊本人没有,就这样。每一次校务委员会开会呢,我都有发言,我只要一发言,就是8条到12条建议,搞得纪校长比较被动、比较困难。他常常说,你提的建议太多了,我都不好往下批。因为建议还要到处长那儿操作。那么在校务委员会上发言呢,我是这样,我的观点是,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但是,说了总有用得,白说还得说。我不认为一个建议马上要付诸于行动,因为它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作为一个经济学者,作为任何一个学者来讲,他的任务并不是去改造什么社会,而是首先认识这个社会,为今后的改造社会提供条件。所以经济学者他的任务不是马上付诸行动,或者某某领导认可你的什么东西,我不认为领导认可就一定是什么检验真理的标准。大家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不是领导去检验。领导检验可能过了十年,这个领导可能出问题了,是吧,不是那么回事。所以经济学者呢,你是提出来,至于能不能实现,那是政治家的事,那是议会的事情,要有政治的博弈,但是你必须提出。所以这就是我和大家说的超越学科,也是超越本位的一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