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祭殇海之后,该是花一样新鲜的真相


      11月21日,上海胶州路教师公寓大火“头七”,自发前往献花祭奠死难者的民众,据说超过了10万人,献花摆满了马路。上海民众用鲜花,用一个个背影,表达了他们的情绪。有论者说,这是上海人“公民力量的优雅表达”。我想,仅仅优雅,似乎并不足以概括满城花祭的意义。花祭之后,人们更渴望像花一样新鲜的真相。

      花祭殇海,这个刚刚被收录互动百科词条的语词,从一个别样的视角,诠释了一个城市难以言说的悲伤,也释放出上海人对公共安全的深深焦虑。在这里,在时下,语词的创新,就是内容的创新。语词承载着悲伤,也酝酿着新的悲伤,语词就是悲伤本身。花之祭,殇之海;长歌当哭,万花同悲。

      这是一个适合用鲜艳的菊花来表达哀思的时节。丛丛簇簇的花儿,只有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空中,才被赋予了坚强、悲伤、愤怒等等诸多表情,才不再仅仅具有装点、粉饰、点缀的附属价值。每一束鲜花的后面,都是一颗揪紧的心,都是一团纠结的不知从何说起的情绪。就让鲜花来表达吧!就让鲜花来书写吧!

      无数鲜花的铺陈和堆积,就是无数情绪的铺陈和堆积。温和、优雅、克制的表达后面,有濛濛的泪眼,也有催促的表情。这样经由鲜花表达出来的民意,具有不容推托的力量,很难被冷漠的拒绝。鲜花是不能、也不应该被拒绝的,尤其是无数普普通通的民众手捧的献花。能够与鲜花相匹配的,只有新鲜的真相。

      一个幸存的女孩追问:当住在自己家里都不安全的话,我们住在哪里?当民众用鲜花铺满马路时,类似追问的声浪也在一点点积聚。是啊,哪里是我们的安居之地?哪里有我们的诺亚方舟?面对这追问,应该有一个明晰的说法。既是为了告慰那些无辜死难的平民,也是为了提醒那些对公众安全负有责任的有关方面。

      大火熄灭已经整整七天了,然而,民众只是看到一个个肇事民工、无证焊工的落网。套用一句熟语,没有人表示对此事负责。特别是那些负有维护公共安全、呵护公共利益的官员们,遑论引咎辞职,甚至连一声仓促、草草的道歉都没有。透过朦胧的泪眼,穿过无边的花海,公众看到的,是官员们依然亢奋的表现。

      似乎就是一种宿命,又好像一个循环往复的怪圈。常常是,灾难甫至,整个社会都被动员了起来,大家共同营造出一个无限悲伤的海洋。然而,一旦时过境迁,往往再度沉沦。我们的城市和乡村,往往就是在这样的悲伤轮回中一次次遭遇不虞之灾。灾难的累积,似乎也并没有造就一种深刻的反省精神以护佑芸芸众生。

      花祭殇海,当民众将鲜花铺满马路的时候,相信每一个泪眼模糊的人都有所期待。期待一个真相的解释,期待一次真正的问责,期待一个真诚的道歉……平民的无妄之灾不应该就这样白白过去。我们的城市不能总是那样冰冷、坚硬,也不能总是满足于声势浩大的宏大叙事,而缺乏对人的基本权利的尊重和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