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深高铁“串”起三个特区


  施工难点惠州双鹰顶隧道被建设者们成功攻下。  深圳特区报记者 丁庆林 厦门日报记者 王协云 摄

  ▲世界隧道施工中最先进的机械喷射手在技术工人的操控下在深圳梅林隧道进行作业。  深圳特区报记者 丁庆林 通讯员 刘海先 摄

惠州汕尾潮州揭阳汕头深圳厦门漳州厦深铁路路径示意图制图:林 征

  有专家指出:轻轨是改变城市内部的交通关系,高铁是改变城市之间的关系。一言以蔽之,就是交通改变一座城市的结构和形态。

  1

  带旺沿线

  房地产市场

  目前正是厦深铁路建设的重要阶段。据当下高速铁路建设速度的势头推断,我国已进入“高铁时代”。毫无疑问,高铁将成为区域经济的新引擎,并将引起产业格局发生变化。

  交通格局的改变,无论是城市道路的修建,还是轻轨线路的规划、建设,首先都会给沿途的房地产业带来利好。伴随着我国高铁建设高歌猛进的建设步伐,条条高速铁路将为沿线城市尤其是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行业送去实实在在的温暖。

  在厦深铁路建成开通进入倒计时的这一时段里,厦深铁路为惠州、汕尾、汕头、潮州,乃至揭阳等地的房地产市场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房地产格局业已发生变迁,因为“交通搭台、地产唱戏”一直是房地产业界不曾改变的法则。在惠州房地产业界耕耘了8年的光耀集团,其在厦深铁路惠州段精心构筑的光耀城等项目也与其他地产项目一同迎来了难能可贵的春天。厦深铁路沿线弥足珍贵的山海资源,也为在此进行了前期战略布局的一批地产项目,平添了可贵的升值空间。

  2

  旅游业迎来大发展机遇

  “对于厦深铁路的进展,业界非常关心。我们早已在收集铁路沿线的资料,进行新线路的研发。”厦门旅游集团国旅副总经理杨子燕对本报记者说。杨子燕同时表示,可以考虑把厦门与周边的武夷山、土楼等世遗景点结合起来,开拓更多旅游产品。

  “珠三角,包括深圳的客人都是我们的主要客源。”厦门市旅游局旅游促进处处长洪赋洋对本报记者表示,珠三角和长三角一直是厦门旅游的传统市场。厦门和粤东等13个地市区域早已结成联盟。

  2011年底,厦深铁路通车后,厦门和深圳的距离将缩短至2个多小时,两地居民由此一步跨入“2小时生活圈”。一向是市场风向标的旅游行业,已经嗅出了商机。

  惠州市副市长杨灿培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将借着厦深铁路建设的利好,着力推进惠州旅游“3510”工程,打造五大旅游品牌,即森林度假顶级品牌、滨海度假知名品牌、温泉养生优势品牌、文化旅游特色品牌、运动休闲潜力品牌,构建五大旅游组团,即中部西湖旅游组团、东部稔平半岛旅游组团、西部罗浮山旅游组团、北部南昆山旅游组团、南部秋长镇隆旅游组团。

  高铁对沿线城市旅游经济的直接拉动作用显而易见。铁道部提供的资料显示,高速铁路开通后,沿线旅游都出现“井喷式”的发展。随着京津、武广、郑西、沪宁等一批高速铁路的通车运营,我国高速列车已经安全运行2.8亿公里,运送旅客5亿多人次,高铁旅游效应日益显现。京津城际铁路的开通运营,促进了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旅游、商贸等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天津市接待游客的数量和旅游收入大幅度增加,许多餐饮店和观光景点人员爆满。串起厦门、汕头、深圳三个经济特区的厦深铁路,对沿线旅游业的贡献,可以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成语来预测。

  相关产业专家分析认为,高铁车站的建设也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厦门市“围绕一个新站,崛起一座新城”的大手笔规划,正与此不谋而合。厦深铁路全程拥有20个车站,而围绕沿线的每一个车站,人流、物流、财流都将自由涌动,周边的商业、物流业也将向高端迈进,金融、高端服务业、旅游业、娱乐等行业,将得到迅猛发展,并有可能成长为沿线二、三线城市的支柱产业。另外,高铁将吸引大量国内外大企业将区域总部或厂区设在沿线城市,总部经济的发展将使该区域产生更大的辐射面。沿铁路线自由流动所带来的人才的汇聚和人群结构的变化,商业、金融、高端服务业的聚集将带来大量资金、人才和消费力,拉动城市内需,带动经济发展。据介绍,高速铁路集成多种高新技术,其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大大超越普通铁路,将带动铁路相关产业的技术升级,比如带动线桥隧涵、通信信号、牵引供电、高速动车组等固定和移动设备设施的生产和制造,对冶金、机械、建筑、橡胶、电力、信息、计算机、精密仪器等相关产业也具有强劲的带动作用。

  3

  产业转移将更方便

  高铁必将引起产业转移,高铁沿线的产业园区将承接大量产业转移的任务,不仅为企业节约成本,也为这些二、三级城市产业园区的招商引资带来机遇。此外,园区对高铁的配套设施工程的建设,也将使园区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使产业园区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福建漳州市副市长谢毅泰发现,厦深铁路开建以来,沿线的漳州常山开发区投资者明显增多。这一点正印证了相关产业专家的上述分析。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与深圳一衣带水的汕尾,正在一个总规划面积2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建起了“深汕特别合作区”。随着厦深铁路建成通车,往来于汕尾与深圳之间只需半小时,这对于正在奋力赶超的革命老区汕尾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据悉,2008年,汕尾达成了与深圳共同开发建设“深圳-汕尾特别合作区”的协议,该特别合作区首期13.08平方公里的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已动工建设,中国泛华集团深圳分公司以BT方式融资30亿元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及公共配套设施。汕尾市委书记戎铁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将把合作区建设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统筹区域发展的示范区、区域合作机制创新试验区、粤东大型先进产业园区和现代化综合性新城区。”如果将这一切放在厦深铁路即将建成通车的背景下来看,深汕间100多公里的距离,在高铁时代只需30到40分钟的车程,这将使深圳汕尾的特别合作如虎添翼。

  惠州市副市长杨灿培向本报记者表示,深圳和厦门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特点突出,产业国际性强、集群度高;而惠州产业重型化发展趋势明显。尤其是惠州在三市中地域面积最广,是未来重要的战略发展空间。在三市产业对接方面,惠州主要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特色发展、集约发展、互补发展,形成科学有序的产业分工,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带着诸多的期许,我们翘首以盼,厦深铁路正式开通运营的那一天:一切梦想终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