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骁:从豪宅到华宅体现中国式的生存智慧


李骁:从豪宅到华宅体现中国式的生存智慧

 

不知什么时候起,豪宅悄然隐退,代之而起的是华宅一词。中国人向来讲究“师出有名”,做什么事都得先“正其名”,这不,豪宅一换华宅,各地的排行榜和研讨、论坛便如火如荼大张旗鼓的展开了,评论界更是把豪宅到华宅的标榜为一种升华,其实,在我看来,这样的文字游戏和概念花样不过是中国人生存智慧的一种反映而已。

 

豪宅其实是关于社会阶层的话题,敏感但无法回避。这在房价高企,民情怨声载道,国家大力推行和谐社会的中国更是如此,我在《说说那些豪宅的事儿》一文中引用了保罗.福塞尔《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一书中某些观点,他把美国的社会阶层细分至九个但就算是在社会阶层丰富细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他写道:“谈论社会等级依然显得暧昧可以并且经常是过于敏感的”,他引用保罗·布卢姆伯格的观点:今天还存在一种“基本的社会等级差别”,这就是买得起房子——任何房子——的人和买不起房子的人之间的差别,如果按这一思路再降一级,这种区别就变成了买得起车的人和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等公共汽车的人。

 

豪宅一词在中国的敏感更深层的担忧是贫富差距社会分配不公方面的,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我们无需赘言,具体监管环节,房地产项目申请预售许可证表现最为充分,以上海为例,随着沪12条的出台,预售政策又出现新的变化,我不得不在一周的时间内连续拜访三个区的房管局市场科负责人,才算把预售政策摸的比较清楚,这些新的变化包括,单价超过3万元/平方米要到市局审批,并且可能面临长时间的排队等。

 

正是因了这些敏感的因素,即便是2009年以来豪宅市场井喷,行情演绎的如火如荼,但开发商却始终保持着相当的谨慎,低调的同时内心却在惴惴不安,直到华宅一词的诞生。

 

从概念上看,有人这样定义华宅:无论楼盘体量大小,它应该是精细而精致的;无论地理位置如何,它应该是与地气相接,独特而又相容的;无论毛坯还是精装修,它应该是普通住宅的升级版,满足居住者对产品品质和生活格调的更高追求。这样的房子,我们称它为“华宅”。

 

不客气的说这哪是什么定义,我看到的只是对文字的卖弄,如果简而化之,比较有说服力的解释是,华宅强调了高端住宅的文化属性而淡化了豪宅字面上的豪字,其实这样的解读也是一种自欺欺人式的,这就是像中产阶级、小姐、同志、开发商这样的概念在中国被异化一样,谁说豪宅就一定是充满铜臭味土气没品位的?这只是在中国高端市场不成熟时的正常表现,需要随着市场的成熟和竞争的升级,才会向更高层次发展而已。

 

换个说法换个名头就可以大张旗鼓宣传说道,这和走“中国特色的社会注意道路”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能不说是中国人生存智慧和创造力的再次体现。但豪宅就是豪宅,华宅也还是豪宅,在我看来,华宅不过是被利用了的工具而已,骨子里的东西一成没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