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房价走稳方可减压调控


     近日,住建部有关官员提出,现在中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前所未有,房地产调控压力前所未有,也遇到了房地产调控难度前所未有的挑战;金融危机以后,中国房地产市场波动剧烈,从量价齐升到量跌价平,再到量价齐跌,现在又回到了价平量低。

     第一,对于中国当前的房价,这位领导巧妙的用了“波动”这个关键词,而艺术性的回避了房价是涨是跌的敏感。但是,对于房价波动的阐述,他强调的四点,即“房价过快上涨”容易引发资产泡沫、“房价脱离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影响公平和稳定、“房价太高”导致购房者负担过重以及“房价过快上涨”对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产生挤出效应。

     言下之意,并没有让房价下跌的行政命令或意图,只是让房价不要过快上涨或者不要超出居民承受能力的所谓“太高”,当然,房价的涨幅到底有什么理想的标准,政府没给答案,也没搞“一刀切”。在房价涨幅的问题上,有专家提出与同期GDP或CPI等涨幅相当为妥,我看倒也不必,因为房价尚未彻底的进入CPI的统计范畴,而且房地产开发也并非GDP的全部,再说了,难道肉价、菜价等农副产品今年翻倍涨房价也要跟着疯狂涨吗?!不能,绝对不能!因为住房不是简单的像农副产品那样的商品,而是特殊的商品!

      在中国,房子不仅是住的地方,也是投资或投机的所在,更是尊严和面子工程,甚至还是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图腾和寄托!

      我想告白的是,中国房价短期的异常波动纯属各方力量博弈和住房制度设计系统缺憾所致,房价长期来看还会涨下去,一直涨到涨不动为止,这大概就是世界房价的天意,也许就是中国房价的命运(当然,政府有重大住房制度革新或房价被政府严控等这些因素要除外)。

      第二,这位官员提出了当前中国房地产调控的“六难”。一是中国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刚性需求;二是民间资本投资领域过窄;三是全球化的热钱涌动与人民币升值预期相结合;四是房产持有环节税收制度缺失;五是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使得房价越高,土地价格越高;六是中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十分巨大,一些沿海城市房价暴涨,与发达国家一些地区的房价并驾齐驱,而内地一些城市房地产业刚刚起步。

      诚然,房地产调控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需要中央和地方的协同,以及调控政策的组合使用。要给地方政府政策“工具包”,包括土地、金融、财税政策等;给中央政府一个合理的模型预测。

      曾几何时,就在今天,楼市的调控可谓十八般武艺都使出来了。1998年是刺激住房消费,2002年控制住房供给,2005年是遏制需求,到了2008年时刺激需求,2010年是增加供给。楼市调控反反复复,有正面的经验,也有负面的教训,关键一条,还没有真正的标本兼治!

      我想,对于中国房地产的调控,就像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木桶效应所折射的规律一样,是说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静下来想一想,我们对于房地产调控的短板是不是太多啦?在这,就用不着一一点名了嘛!

      楼市调控之所以难,难在我们调控体系的松弛与漏项,难在我们没有紧握拳头而是五指张开,难在我们住房制度设计的功利性和缺陷性,更是难在我们执行力的婆婆妈妈!

      第三,我要回到开宗明义的题目上,只有房价走稳方可减压调控。

      怎么说呢?房价上涨过快或是房价太高,就会民怨载道,作为人民的政府不能坐视不管;倘若房价真的20%、30%甚至50%的大幅下跌,那可乱了套,有房的变成了负翁,没房的恐怕也买不着房子了吧,那种萧条和死寂的残局,谁也不愿看到!

      让我们呼吁!房价快快走稳吧,让房价不再可怕,让老百姓不再因为高房价而望房兴叹!这样的话,楼市调控的压力才能缓解,才能释然,才不会难度重重的纠结!

      其实,健康和谐的楼市和稳定合理的房价,对谁都有好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