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是笔者佩服的股市投资成功人士之一。较之巴菲特,彼得林奇的操作方式也更容易为散户借鉴和模仿。在所有的投资大师中,或许也只有彼得林奇说过,散户只要发挥好自己的优势,辅以一定的研究工作,要在股市中比机构做得更好完全不是难事。 “战胜华尔街”和“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是彼得林奇在长期执掌基金操作退休后,关于股市投资方面的经典之作,也是笔者经常翻阅的两本书。书中的一些概括性论点和说法,经过深思和咀嚼,实在让笔者觉得受益匪浅。现依照自己的理解,以若干小标题为索引,将书中的一些格言整理成文,除了有利于自己获得更多的领悟外,也希望可让有兴趣之士得以分享。
关于股市本身
证券市场是一个成功人士常常露面的地方,但在这里却很容易不及格。
要预测股市的变化是非常困难的,更不用说是预测国外股市了。
(股市玩家)感觉说华尔街是个大赌场,其实是他们的行为让华尔街成为了赌场。
股票市场让我想起最多的就是明扑克游戏(stud poker )。
在美国投资,难就难在有1000个比你聪明的家伙,正在研究你所研究的股票。而在法国、瑞士、瑞典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在那里,聪明人都把精力放在研究维吉尔和尼采,而不是去研究沃而沃和雀巢。
财经传播媒介使得华尔街一族成为明星,其实这些名声中的大部分都是言过其实的。
过去的经纪人(指股票经纪人)往往靠自己做独立研究,而现在的经纪人则越来越靠公司统一提供的信息。
华尔街总是对可能生存下来或可能生存不下去的公司感兴趣,而对实力雄厚的大公司缺乏重视。
不管业余的还是专业的投资者,似乎都有一种倾向,往往忽视看得见盈利的企业,而偏好那些说不清楚的亏损风险企业。
事情往往是这样,当人们开始感到重新投资于股票比较安全的时候,股市就会来一次调整。
1987年,我们(指能够参加巴伦年会的成功投资者)对经济前景和股市发展是最为乐观的,但也恰恰是这一年,发生了著名的千点暴跌(注:当年道琼斯指数最高为2722点,最低为1738点)。
当代40次股灾中有39次,一旦卖掉了所有的股票,事后总是要后悔的。
不管你多么地了解一个行业,总会发生一些令你惊奇的事情。
世界上没有那种在你买对了股票就响的铃。无论你对一家公司多么了解,也不能保证投下去的钱一定会有满意回报。但是你如果了解导致(公司)盈亏的因素,你的成功概率肯定可以大大增加。
股市是仁慈的,它总是能给笨人第二次机会。
60年代美国股价普遍高估,以至于市场在接下来的22年时间内一直处于调整。直到1991年,在通货膨胀面前,道·琼斯平均指数才突破了1967年所创下的高点。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