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特立的学习方法


  作为我们党的“五老”之一的徐特立,是杰出的无产阶级教育家。毛泽东称赞徐特立:“你对自己学而不厌,你对别人诲而不倦,这个品质使你成为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他还这样评价徐特立:“你是懂得很多而时刻以为不足,而在有些人本来只有‘半桶水’,却偏要‘淌得很’”。徐特立“学而不厌”、“时刻以为不足”的学习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定量、有恒。徐特立自学成才,定量、有恒的学习方法是他成功的法宝,也是他一生都秉持的学习方法。比如,《说文解字》中部首有540字,徐特立在自学时每天只读两个,一年读完。他认为光贪多,不能理解和记忆,读了等于不读。在教中学生的时候,也是这本书,他要求学生每天课余记一字,两年学完,有些学生偏要星期六同时学6个字,结果,到默写的时候,多半人都写不出来。他说这就是“不按一定分量、不能保持经常学习的害处”。1961年冬天,一名记者邀约徐特立谈青年人的学习问题,徐特立首先说:“先问你一个问题,你们当记者的怎么学习?”这位记者说:“我学习没有计划,常常是工作一忙,就埋在稿子里面,把学习放松了。一时还不觉得怎样,一年过去了,觉得整天忙忙碌碌,没有扎扎实实读点书,学点知识。”徐特立说:“我读书的办法总是以‘定量’、‘有恒’为主。”他说:“每个人自己要有一个算盘,打算一天读多少?一年读多少?一生读多少?要有个计划。哪怕一天学一点,只要不间断,就能得到知识。问题就是要坚持,要持之以恒。这个‘恒’字,对青年的学习尤为重要。”

  制定长远的学习计划。这与学习“有恒”是密切相连的。1919年,徐特立43岁。这时他已教了20年的中小学和高等师范,在湖南教育界享有很高声誉和地位。但他却积极地支持和参加“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动身赴法国的时候,有人劝他:“年纪这么大了,还学得什么?何必一定要做扶拐棍的学生呢?”徐特立说:“我今年43岁……混到60岁来了。到了60岁,还同43岁时一样无学问,这17年,岂不冤枉过了日子?这17年做的事情,岂不全无进步了?到了60岁时来悔,那就更迟了,何不就从今日学起呢?”于是,他放下教师的架子,以一名普通的老年学生的姿态,和青年们一起奔赴法国,去学新知识、新本领。延安时期,徐特立出任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仍紧跟时代步伐,制定长远的读书学习计划。1944年,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不落时代后,年老才可宝……年老不足耻,所耻在自足……同时易自骄,堕落成顽固;我们不警惕,误党兼自误。”1947年 1月,是徐特立70寿辰。谢觉哉在致徐特立的贺信中指出:我认识你 22年了。你“天天求前进,索真理。今天的我已不是昨天的我,明天的我又必不是今天的我。年已七十,尚在作十年、二十年的学习计划。”曾三在贺信中也指出:“您今年70岁了,还是每天抱着书本,做十小时左右的工作,计划着二十年三十年。为了编写课本,对每一课内容,您都参考几本几十本书,甚至下决心重新学习。”徐特立这种年复一年、不断读书学习的计划,一直坚持到晚年,从未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