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印度


    印度人口比我们少2亿,耕地面积比我们多40%,结果他们是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他们养不起自己的老百姓,就是这么一个高度无效率的政府。热衷于投票的、热衷于“民主”的这帮民众们,现在还挨饿呢。这叫什么,叫“拿着金饭碗讨饭”。这就是印度。

  印度人很奇怪,他们崇拜美国文化。海尔在那边宣传说,我是美国的海尔,印度人就买它的货了,如果是中国海尔,不买。他真的很畸形地崇拜美国的东西。讲点实际的吧。除了中兴跟华为之 外,我们那么多的企业家,如果哪一天想去印度投资的话,到底要怎么混呢?那我可以告诉你,你在我们内地上EMBA所学的一切常识全部放掉,因为都是错的。在印度,比如说,我们教科书上讲,富 人区你搞一个旗舰店,中产阶级区你搞一个大卖场,这个是最符合经济效益的。那我告诉你,你这个话拿到印度去,全错。因为印度没有真正的中产阶级。而它的富有阶级人数非常少,它的消费力比 不上贫穷老百姓。印度的有钱人是10%,中间是30%,贫穷人口是60%。孟买附近的贫民窟,叫达拉维,是全世界最着名的贫民窟,它是1440个人共用一个厕所,大便都要排队的,很长的队,就像买《 阿凡达》的票一样,那么长的队。

  在印度,10%的有钱人跟60%的穷人,他们的消费比例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你可以针对这10%的有钱人,可是如果针对60%穷人的话,你的市场份额是一模一样的。 但是有钱人他要开奔驰、宝马,他不会开我们的吉利。10%是有钱人,30%是所谓的“奋进族”,比那60%要稍好一点。所以我们唯一的机会就是“奋进族”跟穷苦人。印度有11亿人口,可是这么大的市场,它的消费文化跟我们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举个例子,这么多人,要不要买洗发水?要买。那我们中国也造洗发水,你去那边卖,你准备怎么卖呢?我可以告诉你,印度人身份的象征是冰箱、汽车,所以他不会花钱去买洗发水。你包装非常精美的洗发水,他不会去买。为什么?他说花这个钱干嘛呢?我不如把钱存起来去买个冰箱,我还有点面子 。所以你要怎么做呢?你弄个洗发水,大概就麦克风这么大的一小袋,这个可以。为什么?因为印度人总有机会去参加宴会,在这个时候,他就想要洗头了,可是他会用什么?会用非常小瓶装的,像麦克风这么大,这个可以,用非常少一点,价格便宜。所以在印度叫“派对洗发水”。

  所以到时候你发现,11亿人口,他买什么样的洗发水呢?买这种非常小瓶装的洗发水,大瓶装的都不好卖。这就是为什么宝洁会失败。那么我们要怎么进去呢?你就要整个思维改变过来,什么大瓶装的成本单价低,这个不行的,就是要最小包,而且成本要绝对地低,因为他们对价格非常敏感,而且包装要好,所谓好是什么呢?特别耐放,就是瓶子盖起来的时候,可以拴紧,可以放上一年。这个很重要。你不要开完之后挥发掉了,或者不好用了,那是不行的。因为他一年只洗几次。印度70%的消费都来自于最贫穷的人,和我们是不一样的。我们这边跟别的国家刚好相反,70%的消费来自最有钱的人。因此你所有的消费和营销战略,都得为他们而重新设置一番。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欧洲的品牌,在印度几乎都是失败的。这也是为什么沃尔玛和家乐福在印度也扎不了根。印度入世比中国早,但是这些国际的零售业巨头都进不来,现在印度还流行咱们中国上世纪80年代那种杂货店、小卖部。小卖店里面卖的洗发水就是更小的洗发水。我们发现只有一家企业卖洗发水是比较成功的,就是印度本土企业斯坦利华,它卖的比较成功,联合利华进不去,斯坦利华可以,为什么?它就卖这么小瓶的,所以它成功了。包括很多服装企业,他们问我说,我在那边开店好不好?我说你别开,为什么?你做的都是什么欧美风格,时尚、哈日、韩流,他们不要的。他们不讲时尚元素的,他们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你很难改变他们。除非是很年轻的那一代,他们可能受过美式教育,可能会改变,老一代的都是那种长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