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蛇添足的“被动献婴”


画蛇添足的“被动献婴” 
     《赵氏孤儿》即将上映。关于《赵氏孤儿》,陈凯歌称最得意之处,是把程婴“主动献婴”改成“被动献婴”。他说,这更符合生活真实,更有可信度。“一个人会不会主动献出自己的孩子救别人呢?如果赵氏孤儿的生命是宝贵的,程婴自己的孩子生命是否也同样宝贵?”陈凯歌说,这是原来的戏剧版本中没有回答的问题,也是他修改剧情的着眼点,他的结论是,不能被忠义口号迷惑了,主动献出自己的孩子,不仅有违人伦,也不为今天的人所接受。所以,在电影《赵氏孤儿》中,程婴就变成了被动献婴,是一出阴差阳错的悲剧。
     然而,在我看来,这一“得意之笔”,恰恰是电影《赵氏孤儿》最大的败笔。
     所谓真实,离不开具体的历史语境,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气场。长征路上,不少红军女战士生下孩子,就送给老乡,这也有违人伦,但是,因为信仰(共产主义信仰)的力量更高,所以,她们就那样做了,义无反顾。反面的例子,李世民弑兄杀弟,这大违人伦,但是,众所周知,这不是戏剧虚构,而是真实发生过的史实。
     《三国演义》第十九回,刘备匹马逃难,急急如丧家之犬,忙忙如漏网之鱼,猎户刘安杀了自己的老婆,割肉以食玄德。这有违通常之人伦,但是在《三国演义》“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的特定语境中,刘安杀妻为食是值得褒奖的义举,曹操为此“乃令孙乾以金百两往赐之”。这固然可能是小说家的虚构,但是,这个例子也说明,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人伦也是发展变化的,对人伦的理解和取舍亦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为了一个更高的目标,人伦是可以放弃的,当然,这个目标也许是高尚的,也许是卑鄙的。
     程婴救孤,从《左传》、《史记》,刘向《新序》、《说苑》,一路敷衍到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蔚为大观,此后又被改编成多种版本。诸多版本都是“主动献婴”,从而使这一历史传奇有了近乎“舍生取义”的高度。士为知己者死,这在古人是很常见的侠义江湖,没有什么不可信的。陈凯歌既然选择了一个古典悲剧作为电影题材,那么尊重经典的悲剧色彩当是最基本的原则,硬是要站在所谓现代立场,对这一古典悲剧做出不必要的改动,不仅是画蛇添足,还在一定程度上矮化了程婴这一人物形象,使这一经典悲剧失去了应有的崇高和峻美,吃力不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