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秋水 第三讲


禅说庄子--秋水  第三讲

庄子的“相对论”——大、小之辨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曏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塗,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豪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在《秋水篇》里面,河伯和海若的对话是步步精彩,越来越精彩。河伯听了海若刚才对大、对小的这么一番介绍以后,他就提出了他的这么一个看法,就说:“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呢?天地就是大,豪末就很小,并把这个认定了!在我们常规的视野里,在对事物的感知里,天地肯定大,头发、针尖这些肯定就小了,可不可以这样认识呢?然而海若否定他这种看法,就提出了我刚才所说的“相对论”里面的东西了。

 

这种“相对论”的思想是中国特有的思想,在爱因斯坦“相对论”出来之前,在欧洲很少有这样的思想。所以,我们并不是在这么几百年,这么三百多年,欧洲的科学技术、思想在我们前面了,我们中华民族就自卑,不是的。中国人特有的这么一种思维模式,直到现在对于欧美国家来说,对西方国家来说,他们都很陌生。除了有些搞量子力学的,搞宏观宇宙学的,有这么一些顶级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他们有相似于中国的这一套辩证思维的能力,普遍的西方的人都缺少这一种辩证思维的能力。这也不是说中国的人都普遍有这种辩证思维的能力,不过作为中国的士大夫阶层,作为中国的“好道”的这么一群,这么几千年,的确就有就有这样的思维习惯,这个量相对于西方人来说,是很大的量。中国至少有一个阶层的人,很大的一个阶层的人,他习惯于这种思维。包括中国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包括庄子的相对论的思想,的确是中国才有。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北海若曰:“否。”马上就给他否定了。不行,不是你那样理解的。为什么呢?“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这里面就谈到“物”,这个“物”怎么理解呢?也可以说它是“存在”,用哲学的概念来说是“存在”。我们借用佛教的语言来说,它就是“有”。《道德经》里面也谈有,有和无是一个对应的概念。物,就是存在。什么存在?天地存在,乾坤存在,万物存在。这个存在是“量无穷”啊!我们不可能用我们的思维,不可以用数学的方式,去把握它的这么一个量的大小。

 

另外一个是“时无止”。在时间来说,它是无穷无尽,没有开始,没有结束。它是无穷流逝的,贯穿于整个空间的这么一种时间形态。如今“宇宙大暴炸”的推测,认为这个宇宙起始于137亿年前的“奇点”,也推测了这个不断扩张宇宙的终点,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宇宙的时空半径是有限的。虽然这种学说如今是宇宙学的主导,但人们的思维并不甘承认,还在不断地推导出无限的这类宇宙来。还有“分无常”。什么叫“分无常”呢?用佛教的话就好说了,用道家的话也好说了。就是因缘的聚散变化无常。另外还有“终始无故”。什么叫终始无故?始就是开始,终就是结束。真正有开始吗?因为开始之前还有开始啊!所以,庄子在《齐物论》里面说,“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开端吗?有。但是,开端之前还有什么呢?可能你连开端的感觉都还没有的时候。有终结吗?有终结。但是,终结又好似不是终结,终结后面还有终结呢。所以,一个终结就是一个新的开始,新的事物就在其中运行起来了。所以在《易经》里说,“原始反终,故始生死之说”。原始反终,就是结束的,恰恰是开始的;开始的,恰恰是结束的。所以,“始终无故”,始和终并不是有一个常态,它是互相转化的。

 

下面的话也很有意思,“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真正大智慧的人,他能看到远的,也能看到近的。既能看到过去的,也能看到未来的。正是因为他能够有这么一种自由出入时空隧道的这么一种视野,这么一种胸怀,所以,“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并不以为小的,就认为它少,就认为它小;也并不认为大就很多,就很大。为什么呢?因为整个世界,不论大的也好,小的也好,它都是无限。大有大的无限,小有小的无限;大有大的有限,小有小的有限。常人识人认为小是有限,大是无限,但就是这个大的无限,它也是有限;小的有限,它也是一个无限。所以,我们真正来讲的话,就说不清楚。

 

拿我们人生来,就这一百多斤,很好认识啊,你先认识心肝脾胃肾,五脏六腹,眼耳鼻舌。用放大镜,用显微镜你来检查,来分析。医学已经到了分子医学这个层度,不仅仅是心肝脾胃肾,而且要进入到你的细胞里,不仅仅进入你的细胞里面,还进入到你细胞里面的脱氧核糖核酸。不仅进入脱氧核糖核酸,还要进入到你的基因的片断里面。不仅进入基因片断里面,还要进入基因片断里面的蛋白质的结构,分子的结构里面。你想想,生物学、医学到了这么一种地步,生命科学进入了这么一种深度,到止了吗?也不是止境,这才开始啊!仅仅是开始。生命科学、精神科学,如果再过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把我们现在引以为豪的这些科学知识来展示,别人就会说,跟原始人一样,傻乎乎的,还在那骄傲。所以,我们看庄子的这几句话,我们把它展开来,那是非常惊人的。

 

庄子的“相对论”——过去、未来之辨

 

 

“证曏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塗,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证曏今故,这个曏是明的意思,就是证明今故。要证明,今就是现在,故就是过去。就说你能够体证过去、未来、现在这么一种存在的关系,那个不容易的。我们对过去,对现在,对未来,都是处于迷惘的状态。你怎能够明白这个过去、现在、未来呢?

 

就象唐朝的一则公案里面,德山禅师(我的四川老乡)青年时熟读《金刚经》,在成都时被尊为“周金刚”,他听说南方禅宗有直指人心,顿悟成佛的说法,大不以为然,说南方魔子魔孙敢说什么顿悟成佛!修行人千世修佛威仪,万世修佛的细行,尚不可得成佛,你们江西、湖南的这几号人,居然可以说顿悟成佛,简直是胡说八道。我要到南边去,剿其巢穴,灭其种族,以报佛恩。于是雄赳赳地到南边去。结果,到了湖南澧阳这个地方,肚子饿了,看见路边有一个老太太正在买油糍巴。他就去化缘,想弄点来充饥。老太太看见他是位行脚僧人,于是问:“师父,你担了一个担子,担了些什么呢?他说:“是讲《金刚经》的《青龙疏钞》,我是讲《金刚经》的,这是我讲金刚经的文集。”那个老太太就说:“哦,你是讲《金刚经》的,你是个大法师啊,好,我正在诵《金刚经》,有些地方还不懂,我有个疑问,请你给我解答解答,能解就供养师父点心,解不了,那就别处去化缘吧。”

 

德山说:“《金刚经》我都搞了十多年了,写的注释都几十万言,还怕你这个老太太给我提问?你提吧。”那个老太太就说:“《金刚经》里面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问师父你现在要点的是那个心?”你要点心嘛,你要想吃点心,你要点的是那个心?一下就把德山祖师就打懵了。这下才知道南方禅宗的厉害。但是,我们看这,在《庄子》里面早就有这样的了。证曏今故啊!就这么几个字,就要洞穿过去、现在、未来。如果你能够证曏今故,就是证明古今,那么“故遥而不闷”,这个遥就是远,就是过去,无穷无尽的过去。我们平常家想:“哎呀!过去怎么样啊?”还别说想过去,就是自己当小孩的时候,爹妈把我生下的三天、五天,我是什么模样,当时什么状态,可能你的脑袋要想昏。十年之后,百年之后,以后我进了火葬场以后,我会到那里去?你去想嘛,可能自己越想越丧气。

 

为什么呢?这个都是我们的理性、我们的思维不可能到达的这么一个地带。我上辈子干什么,你知道吗?我下一生干什么?知道吗?尽管现在有些人吹有神通,号称有宿命通,知道了过去事,知道了未来事。那个是打妄想,胡说八道的。谁敢自己拍胸口说:“我知道自己上一生干什么,我再上一生又干什么。”如果有人真的说他上一生干什么,再上一生干什么,一定精神有问题,脑袋有问题,那个是没法说的。为什么呢?“遥而不闷”,遥者远也,闷者迷糊,面对遥远的事不迷糊,这是有修行的人才能够达到的境界。没有修行的人,脑袋就被别人忽悠了,就晕乎了,完全不知道怎么回事了。“掇而不跂”,掇是拾取,弯腰可致,是近嘛。跂是什么呢?是企求。近的呢,它不会去企求;远的呢,它不会去打妄想。对于遥远的,过去、未来的事情,遥不可及的事情,他不会去犯闷,犯糊涂。身边的事情呢,他也不会随便打妄想。为什么呢?他是“知时无止”啊。“知时无止”,知道那个时间是无穷无尽变化的,一切都是无常,才能有这样的境界。

 

庄子的“相对论”——虚盈之辨

 

 

另外,“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得失大家都能理解,什么叫盈虚?盈,充盈,就象股票涨了,发财了。虚,股票下去了,亏本了。升官了,是盈;免职了,是虚。年轻的时候,是盈;老衰了,就是虚。我们要知道盈虚消息,我们的生命,生老病死是其中的盈虚消息,佛教讲的成、住、坏、空也是盈虚消息,是非祸福这些也是盈虚消息。知道无常,那么我们就得而不喜,失而不忧。要能够有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的境界,可是要相当的修养的。一下发财了,中了百几十万的大奖,你没有什么特别的兴奋。不象有的人玩彩票,中了几十万的奖金,就到神经病医院去了,成神经了。有的人炒股炒亏了,几十万没了就跳楼,这些真的叫没修养。有修养呢,就是得不喜,失不忧,要有这样的境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他的确是“察乎盈虚、证曏今故”啊!要有这样的眼界,要有这样的胸怀。不仅有这样的知识,而且要达到这样的修养,你才能称为一位达者、智者。

 

为什么呢?是“知分之无常也”,达者、智者知道聚散是无常的。前面一个是知时无止,所以,远的也好,近的也好,你不去企求,不去打妄想。那么,得失是聚散无常的,你兜里面的钱可能是挣别人的;别人兜里面的钱,可能是挣你的。这些都是法物流通,流通无常。所以,也不要去计较一时的得失。另外,还“要明乎坦塗,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什么叫坦塗?坦塗就是大道。大道坦坦,王道坦坦。坦塗就是大道,这个大道就是常道。《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既有一个非常道,就有一个常道在里面。所以明乎坦塗,就是明乎常道。生而不说,生的时候,你存在的时候,并不值得你欢喜。死而不祸,死了呢?也并不认为是灾祸。你想想,这次汶川大地震,死了那么多人,我们认定他是灾祸。但是作为地球自然的运动来说,肯定有海啸,肯定有地震,肯定有小行星撞地球,这是必然的。只不过你不知道哪天会落下来了。

 

在古代地质学里谈恐龙的消亡,有的人说是小行星撞地球,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说是火山大爆发,就在印度的德干高原。古代的时候,大概在六千多万年以前,没有这个德干高原,是一个巨大的火山爆发而形成的面积相当于七八十万平方公里的这么一个德干高原。好大,比我们青海省还大,有几个广东省那么大。整个德干高原全是火山岩,那么大的火山喷发,足可以引起核冬天,覆盖整个地球的尘埃都把阳光遮蔽了好些年。多年没有阳光,植物基本上就死掉了。食草动物也就死掉了,食肉动物没有食草动物给它提供食物的话呢,食肉动物也就消亡了。所以要明白这个“生而不说,死而不祸”,我们短视,局部来看,好象这是天灾人祸。如果作为地球运行的本身来说呢,这是它的常道。太阳带着地球在银河中运行,在这样的轨道中,也是有春天,也有冬天啊。

 

地球是有三日一风,五日一雨这么一种升平的境象,但的确也有天灾人祸。用道教的《黄帝阴符经》来说,“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大自然就是这样的,不足为怪。明白了这些道理,就“死而不祸”,别把它当成灾祸。现在谣言也多得要命,人类面对大自然强暴的那一面,肯定是无力的。但是,这么几亿年来,这样的地震也是千百万次了,但是天地照样运转,地球照样转,生物一样的要繁衍,关键祸害是落在谁的头上。前些年东南亚的大地震——印度尼西亚的大地震、大海啸,跟我们中国无关,我们很安全,当然觉得自己很幸运。这次四川大地震,觉得我们就不走运了。不走运就不走运,也别把它当成了不起的什么祸害。现在流言也多。你看,今年春天又是霜(冰)灾,然后又是首发奥运会的什么火车撞车,然后又藏独烧火,又是地震。好象五个福娃,就是四个福娃出事了。昨天,有个和我打电话,我说别信那些,别以为是祸,“死而不祸嘛”。这些都是常道,自然运行,自然而然的事;社会运行中也属自然而然的事。

 

“知始终之不可故也”,这个“故”就是没有一定,就是始终没有一定。面对自然和社会的变化,你要准确的测算它,预测它是怎么回事,没有一定的。也有人问我:“冯老师,你预测过没有?”我说:“我又不是神仙,又不是妖怪,我没那个本事。”很多搞预测的,都是犯神经,都是事后诸葛亮,自夸自卖。但也有些地质学家也发出地震预警,但没有为上面有关部门重视也有,为什么呢?因为不足以证明嘛。这些预测也仅是一些片段,因为每年都有些热心人去搞地质研究,每年都有数以千记的地震预报上交给中国地震总局。你敢用他这个吗?每年都有,每天都有这样那样的预测汇报上去,你敢用吗?不敢用的。因为国家地震总局还是要有他的依据才行,他才敢发布这个地震的预警警报。我们看到这里,的确是这样。“知始终之不可故也” ,始终是没有一定的,是不可预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