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立三甲医院股改第一大单启示录


  三甲医院困境

  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仁济医院东院,目前在建工程仅自筹部分的资金总额就达4亿元,而地处浦西闹市的仁济西院,主体建筑已用了76年,也亟需改建更新。由于政府投入的不足,财政紧张一直是上海诸多三级医院普遍面临的难题。

  2006年底,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下发《关于进一步整顿药品和医疗服务市场价格秩序的意见》,规定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的药品加成率不得超过15%,2007年上海市级医院总体收支首次报出亏损。

  另一方面,各医院一直在扭曲的价格补偿机制下提供服务。上海目前执行的医疗收费标准还是1997年版,随着物价水平上涨和医疗新技术应用,医疗服务价格与价值背离的“剪刀差”越来越大。 目前医疗资源的浪费与匮乏现象同时并存。范关荣主张,在公共财政有限的情况下,要实事求是地界定“基本医疗服务”的范围,不一定都纳入公共服务品序列。

  比如有一种血液回收装置,能够将无菌手术失去的血液集中处理后再利用,可以节约成本。也可以缓解临床用血紧张,并且可以减少手术感染和输血风险。但这一项目的收费太低,医院都不愿采用,改革急先锋范关荣院长坦率地说:仁济医院该项目的回收率不到5%。

         现在就医是人满为患,急诊病房尤其如此。这当中,很多不是治疗问题。比如心脑血管病、晚期肿瘤、呼吸衰竭等病人,实际上是临终关怀和照料问题。我们国家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所以,大批这样的病人没地方去,给人感觉医院看病人满为患。

         如何部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只能从医院控制,比如脑梗塞病人,手术也只是缓解,康复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属照料护理和各方配合,其他国家对这类病人都是有政府投入的。比如晚期肿瘤的病人用大量的进口贵重药,实际上只能延长一段时间。其实,中草药对病人也很有帮助,但人们心里就很依赖进口药。所以,很多跨国制药企业都看好中国市场。就医的观念需要改变。 

           现在看病贵,贵在耗材和药品上。尤其很多高价进口药,比国产药价格高几倍甚至几十倍,而这一点都不稀奇。进口药一定要合理定价,上海医保费用中45%都用在药品报销上。2007年,180种新特药进医保,其中一种进口生物制剂高达9000元/支,进口肿瘤药达4000元/单位。这导致医疗费用大幅飙升。为了不让医保额度超支,我们只能让医生在病房进行控制。

       此外,实施两年多的“一品两规”药品竞标制度也是导致药价高企的重要原因。所谓“一品两规”是指同一规格的药品,只有一个国产和一个进口品种可供病人选择,并且一个药品只允许极少数几家药厂可以参与竞标,导致很多药厂根本进不了竞标圈,这样势必引发制药公司百般“公关”。我们医院药剂科甚至凌晨两三点就有人排队来游说公关了,这会形成恶性竞争。现在全国有4000多家药厂,这样必将使得一批药厂关门倒闭。药厂适当关停并转是必要的,不能搞地方保护主义,国家应该支持大的国企和好的民企发展民族医药工业,适当提高疗效好的国产药价格,用国产药替代进口药,限制进口药比例

       仁济西院的现状决定它需要大量投入才能重焕新机。它的住院大楼有76年历史,内部结构严重老化,需要停业改造,需要很多钱。目前,它的住院病人在减少,如果不大量投入只能等死。这次是利用社会资金把国资盘活。位于黄浦区的仁济西院进行改制。它的周边地区是外滩金融区和国际邮轮码头,这是一个医疗需求层级高的地区,改制后可以做高端的旅游医疗以满足高层级的就医需求。

        作为第一家试水改制的公立医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仁济西院是独立单体医院,与东院经济完全分开。这样改制起来比较简单。要是经济完全独立的就可以改制。因为很多医疗价格下降导致医院营收减少,我们想利用社会资金来解决这些问题,把国有资产搞活,把原来的资产合理利用,同时也降低成本。

      改制后,医疗技术和品牌在两种不同体制医院内多点实施。改制多出来的职工可以安排他们重新就业,完全保证他们的利益。改制成功后,东院和西院成为两个独立法人。目前,90%以上的科主任已经同意了股份制改制原则,范院长希望今年3月份的医院职代会上先作一个改制报告。

       以前是公立医院“独霸”天下,但是这些公立医院的机制、体制越来越落后。如果转成股份制医院,市场竞争力、观念、收费、服务模式都会对公立医院有很强的竞争。

  2009年,“十一”长假后,上海市属三甲医院仁济医院将再次迎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谈判代表,继续商谈后者参股仁济医院西院事宜。

  仁济医院院长范关荣透露,他们去年7月已与约翰·霍普金斯医学管理公司的代表进行了初步接触,此次将涉及参股方式等具体问题。同时,仁济医院还在和三家国内的医院投资公司商谈,以挑选第一大股东。“方案已经有了,社会资本占大头”,范表示。

  国家关于公立医院改革的指导意见有待10月明确,但产权改革并非主攻方向已是共识。不过地方实践似乎“背道而驰”——江苏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镇江,明确提出对市区非专科二级医院进行兼并、托管、股份制等改革;而上海仁济医院设想一旦实现,将成为三级医院股份制改造的“吃螃蟹者”;成为单体公立三甲医院中股份改革的第一笔大单。

         据悉,华山医院位于金桥地区的国际医院就是独立单体医院,也正酝酿改制。公立医院改制是趋势。

股改方案

  在仁济医院的股份制改革方案中,范关荣提出可以出让50%以上的股份——也就是说,非国有股东可以绝对控股。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默许了这个方案。事实上,申康的定位就是上海的“医疗国资委”。

  参与上海医方方案设计的上海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亮认为,公立医院属于非经营国有资产,应该和经营性国有资产一样,交由国资委统一布局和经营。

  不过申康对仁济医院提了个要求,希望引进有着良好品牌声誉的医院管理机构,因此约翰·霍普金斯进入了仁济的视野。问题是这样的国际医院只是对外输出其管理,一般并不出资,而仁济作为老牌的三甲医院,最缺的是资金。

  最终拿出的是个折中方案:约翰·霍普金斯作为战略合作者,仁济又找到了另外三家国内的医院投资公司商谈事宜,希望从中选择一家作为大股东。范关荣透露,目前还在和三家公司沟通,大家合作的意愿都很强烈。

  为了避免在托管二级医院中遭遇的尴尬,仁济医院的股改方案明确,以仁济西院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体进行改革,股改后全体医务人员脱离事业单位编制,成为企业人。同时为了稳定起见,医务人员在职期间享受相当于其工资总额30%的风险基金

  2008年医院重提股份制改革之后,有关的方案已经在干部会上反复讨论,并获得医院领导班子的通过。仁济医院的东院和西院是独立核算的,单独拿出后者先行股份制改革也具备可行性。

  上海新一轮医疗资源布点的调整,也为仁济西院股改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上海市的规划,仁济医院将和另外4家三甲大医院一起,到上海郊区新建5家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完成优质医疗资源在当地的布局。

  西院股改过程中产生的富余人员,正好可以到我们将在闵行新建的分院去,一些优秀的医务人员则可以获得两边兼聘,这也是一种激励机制。

       股改后的仁济西院将以三倍于现在的价格收费。这么做是否担心会吓跑患者?范关荣认为,休克期3年,收回成本要8-10年。医院期望的利润率是20%-30%。

          医院已经成立了股改筹备组,正在进行股份制改制。近日,已经与北京两家准备入股的公司签订了合作意向书。接下来要进行资产评估,成立新的股份制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