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应告别“圈地式发行”


   

    随着近期股市行情的转暖,今年以来原本就川流不息的基金发行再掀新高潮。如本周一有8只新基金开始发行,创下新基金同日发行的新纪录。而本周共计有23只新基金处在发行期,同样也刷新一周新基金同时在发纪录。

    新基金的密集发行,固然与投资者对基金的需求有关,但更主要还是基金公司对“圈地”的一种冲动,是基金公司对基金管理费追求的一种本能。毕竟基金管理费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基金公司的切身利益,而基金管理费的提取又是与基金规模挂钩的,基金规模越大,基金管理费就越多。因此,基金公司为了最大化地追求管理费收入,就必须大力发行新基金。所以,新基金的发行,实际上就是基金公司的一种“圈地”行为,谁“圈”进来的基金规模越大,谁的管理费就越多。

    基金的这种“圈地式发行”,对于基金业初期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它使得中国基金业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完成了从小到大的发展。然而,在如今的基金规模超过2万亿的情况下,基金业继续这种“圈地式发行”,就不是基金业发展的福音了。因为这种“圈地式发行”不仅严重地损害了基金持有人的利益,而且也不利于基金业从“做大”到“做强”的转变,不利于提高基金业的投资水平,不利于基金业竞争力的提高。

    基金“圈地式发行”的最大弊端就是盲目追求基金规模,既不考虑基金自身的投资水平,也不考虑基金公司的人员配备情况。比如在一些基金公司,基金经理严重不足。据此前有关媒体报道,截止10月18日,有43位基金经理“一拖多”。其中,260只股票型基金中,有35位基金经理“一拖二”,另有3位基金经理“一拖三”;76只偏股型混合基金中,5位基金经理“一拖二”。而随着新基金的快速发行,基金经理“一拖多”现象还会进一步加剧。

    而在基金经理面临人员短缺的情况下,投资基金的投资水平同样令人不敢恭维。由于基金管理费的提取只与基金规模挂钩而与基金的盈亏无关,以至在投资过程中,基金经理们的投资实在是在糟蹋基金持有人的钱。以基金参与新股发行的网下询价为例,投资基金甚至成了网下询价的“贵族”。根据证券时报的统计,截至10月15日,今年下半年发行的41家创业板公司中,有39家公司公布了机构报价区间,其中25家公司的最高报价来自基金,占创业板公司数的64.1%。而且,基金对部分公司的报价明显高于其他机构,基金所报最高价比其他机构所报最高价甚至高出40%以上。如今年8月份发行的华仁药业,询价中基金所报最高价格为23元,而其他机构所报最高价格仅为16.38元,基金高出其他机构40.41%,而目前该股二级市场的价格也不足19元。

    正是基于基金经理配备之不足以及基金经理投资水平之低下,基金的“圈地式发行”再也不应该继续下去了。一方面,对于存在基金经理“一拖多”现象的基金公司,严禁发行新基金。另一方面,对于投资水平低下的基金公司应严禁或限制其发行新基金。其中,投资亏损的基金公司,严禁发行新基金;虽然未出现投资亏损,但盈利水平甚至跑输大盘涨幅的基金公司,则应限制其新基金发行。(于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