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生态链


在数字疆域里,现在流行“开放”,从一开始的所谓SNS第三方应用平台,到百度到腾讯乃至到淘宝,都在搞“开放式平台”。这个开放,指的就是在自己所拥有的平台做一些标准的技术化的接口,让第三方数字商家(通常是小公司)通过这个接口,把它的服务推广给更多的人。理论上,做开放平台的,都是大玩家。因为不是大玩家,就没有足够的潜在用户量吸引这个第三方加入到这个平台来。

有一位杂志社的主编在微博上就“开放”两个字公开发问,我这里节录其中四个问题:“一,如果别人在你的平台上赚得钱比你还多,你舍得吗?二,如果相关的公婆兄弟婆姨也上这玩,你会优先他们吗?三,如果要开放核心数据,你干吗?四,你订的规矩大家都不服,你咋办?”这些问题很有趣,但回答起来,却不是四个题四个答案。关键在于,开放,究竟出于一种什么动机?

商业公司都不是慈善机构,大公司没有任何义务去帮助小公司发财致富,但如果能同时帮助自己发更多的财,或者保证自己的财不被其它大公司发去,那么,他们就愿意了。所以,搞开放平台的动机不是为了开放,而是为了结盟:和不计其数的小型公司建立利益同盟。通过开放平台,小公司可以多赚100块钱,而大公司则从中提取一定的比例。

另外一个动机是,做开放平台的,都好比是开设赌场。在开放平台上的小公司们,不都是能够维持他们的收支平衡的。但游戏规则是:大公司根据收入而不是利润来提取。这个游戏规则使得开放平台的拥有者就好像赌场老板一样稳赚不赔:当然,它得提防别的赌场老板把它的庄家们赌客们都抢走了。

在商业层面看,中国数字巨头们纷纷搞开放平台,是一种升级的竞争。它们不再仅仅在面向终端的产品或服务上厮杀,它们在竞争的是一种标准,一种商业规则。谁的规则更符合一众小公司们的利益,谁就能吸引足够多的小公司,从而打造出它能掌控的一种生态链,而它,则居于链条上的最顶端,坐享开设赌场之利。

回到那位总编的问题上,这四个设问的答案全部取决于市场的激烈程度。开放平台们开放到哪个份上,不在于平台自己,而在于它的敌手们。前一阵子马云强势地对抗淘宝一众玩家们,不是说他这个人就这么强势,而在于淘宝在它那个市场上,几乎没有对手。没有对手的情况下,自然开放的程度就小些,而有对手虎视眈眈的情况下,开放的程度就大些,如果是向更强势的大公司发起进攻,那么,最好的舆论武器就是要求它更开放。

我们还应该看到的是,但凡搞开放平台的,都是带有“水平”性质的大型公司,所谓水平,就是覆盖量是大众层级的,而不是细分型的。水平有水平量的优势,但也有不能深耕的劣势,特别是在local service(本地服务)上。开放平台能够帮助它们吸引到足够多的小型但深耕于某个细分市场的商业组织们,形成既广且密的生态圈,开放平台做得好,便意味着它们有更强的竞争力从而领先的优势更难以被撼动。

说到底,开放,是一个利益问题,而不是一个心态问题。

—— 刊发于《新经济》杂志第十一期“虚拟@现实”专栏————

与本日志可能相关的文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