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楼市又现量增价升,最严厉“国十条”已沦为花瓶


      全国楼市似乎在调控中缓过劲来了,上周在成交量和价格方面都出现了止跌回稳的现象。数据显示,到11月下旬,大部分城市的成交量以及价格已经止跌回升。重点城市中,北京、杭州等7个城市成交量环比上涨,其中,北京受保障性住房成交影响,涨幅最大,达62.39%;重庆、杭州涨幅超过了30%。

  虽然,楼市调控政策频出,但仅造成了成交量的回落,房价尤为坚挺,这似乎远未达到百姓的心理预期,而严峻的通胀,更使得楼市成为资产保值增值的优选。这些都构成房价岿然不动的依赖,房价上行因素仍存。

  据29日北京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的关于落实《关于规范北京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下称《通知》),二套房的公积金贷款发放对象,仅限于现有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北京市统计局最新公布的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的家庭。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本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28.81平方米。目前第二套住房的个人贷款发放对象,仅限于现有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28.81平方米(不含)的缴存职工家庭。此外,公积金二套房贷款仅限于购买改善居住条件的普通自住住房,二套房为公寓、别墅及其他高档住宅的,公积金贷款被叫停。

  财经评论员马光远认为,《通知》影响不大,很多政策本身并不是说不严,而是基本上没有执行力。

  制度再好,如果得不到有效执行,那就仅仅是摆设。这些年来,我们的政府出台了许多惠及民生的好政策,但人民真正能够受益的却很少。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当前,我们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历史阶段。能不能抓住机遇,实现新的跨越,关键取决于政府能否打造一支具有坚强执行力的干部队伍。不解决执行力问题,我们再好的举措也不会得到真正的执行,管理意图就会落空,人民群众就依然生存在水深火热之中。

  “世不患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盐铁论·申韩》),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执行力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课题。古往今来,执行力建设都是事业成功的重要环节和保证。“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靠的是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靠着“摸着石头过河”和敢闯、敢干的“不争论”精神,探索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

  自1998年我国实行住房体制改革起,确定“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为主导的住房供应体系”,对高收入者供应商品房,对中低收入者供应含有一定住房社会保障的经济适用住房,对最低收入者供应含有较多住房社会保障的廉租屋。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正确选择。但一些地方在实践中,有意无意地偏离了这一指导思想,企图用完全市场化的方法来解决我国的住房问题。

  从2005年的“国八条”到到2010年的“国十条”,实际上政府一直在强调要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增加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投资。但多年来,实施的效果非常差。本轮房地产调控以来,尽管政府出台了号称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政策,但“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张居正语)。由于在地方一级执行上出了差错,最终房价能否回到政府所说的水平令人生疑。许多经验教训表明,制度的落实和不折不扣的执行才是制度的生命力所在。如果没有坚强的执行决心和强大的执行力,所有的制度措施都将沦为“制度花瓶”。本轮房地产调控切莫再返回越挑越涨的怪状态。那不是中央政府的初衷,更不是全体人民的初衷,哪个国家的人民愿意生活在高房价、高物价、低收入、低保障的社会里?

  高房价、高物价、低收入、低保障,不会让老百姓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政府要是真正的人民政府,就必须在制度执行力上下功夫,让惠民政策通过坚强的执行力真正传导到底层民众,这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应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