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局的“科学性”调查在哪儿?
工商局为何不弄个“科学性”调查?
小学生调查“不科学”,“科学性调查”呢?
别轻易指责小学生的调查“不具科学性”
王军荣 (教师)
近日,北京西城阜外一小六年级学生张皓,对市场上的鲜蘑菇调查发现,市场上的鲜蘑菇超九成都被荧光增白剂污染。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实验室高瑞芳博士表示,该调查可信度100%。北京市工商局相关人士称,张皓的实验及调查结果“不具科学性”。(11月30日《新京报》)
或许在北京市工商局看来,一个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调查能有多少权威性,其调查结果自然也就“不具科学性”。然而,轻率地否定别人的调查结果虽然很容易,但北京市工商局的“科学性”调查又在哪儿?事实胜于雄辩的道理,想必北京市工商局是懂的。
别轻看一个小学生的调查,一方面,张皓从不同的零售和批发市场,选择了不同产地的十六种消费者常吃的食用菌样品,其中包括口蘑、金针菇、白灵菇、平菇、香菇、草菇、花菇、双孢菇、木耳等,样品中还有两份标注“有机”的,以及两份干蘑菇。样品具有随机性和广泛性,这样的调查已经具备“科学性”了;另一方面张皓有专家指导,且实验是在中国农业大学的微生物实验室做的,实验使用的方法是“暗室中紫外线条件照射观察荧光”。如此得出的调查结论,被北京市工商局轻飘飘的一句“不具科学性”就给否定了,恐怕谁都不答应。
食品不安全,已经成为一种现实中的“常态”,而监管部门的不作为,更是成为一种几乎是经常性上演的丑剧。据称,不光是蘑菇,“张皓们”还对木耳进行了调查,发现木耳也使用增白剂浸泡过。根据资料显示,荧光增白剂是一类精细化工产品,严禁在食品加工中使用。它被人体吸收后,会影响神经系统,大大削弱人体免疫力,加重肝脏负担,同时还可导致细胞畸变。过量接触,会成为潜在的致癌因素。对此,我们到底该相信小学生,还是相信北京市工商局?以我们的生活经验,想必绝大多数人都会相信小学生的调查结论。
本来,凭一个小学生,不具备多少专业知识,力量也相当有限,再怎么比,也不可能比得上北京市工商局的权威调查。可北京市工商局的权威调查在哪儿?众所周知,否定别人的调查不科学,最好的说理方式就是拿出自己的权威调查,可北京市工商局有吗?自己拿不出权威调查,或者根本就没有做过。那让你让公众怎么相信你呢?而这样的调查本就是工商局的本职工作。
令人深思的一点是,小学生之所以要进行这方面的市场调查,是因为听说一些不法商贩为了卖相好看、延长保质期,使用荧光增白剂来浸泡食用菌的行为。连小学生都听说了,可为何工商局却没有“听说”,是不想听,还是“听”了不想说不想做?无论如何,面对小学生的调查,工商局应该感到羞愧才是,而不是那么轻率地否定小学生的调查结论,幸亏还有专家出来说话,该调查可信度100%。不知道工商局是否有被刮巴掌的感觉?
或许,小学生查出鲜蘑菇9成无污染 ,工商局马上就说,调查很科学。这恐怕是工商局最想要的“和谐”。可我们觉得这样很“幽默”吗?是不是太CCTV了?
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10/1130/01/6MN0FP8000014A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