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界是该有个金手铲奖了


    《中国文物报》的美记大编李政女士来短信,说看到我前些天在博客上点评了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和金手铲奖的事,问我可否知道金手铲奖杯图样?

    我说金手铲奖的事情我大概在十年八年前,浏览过英国考古奖项的报道,受到启发,觉得咱们中国考古界也应该与时俱进才是。譬如在做公众考古的时候,学习英国,并兼学文艺圈颁奖的形式,搞个金手铲奖,设计一个奖杯。不要老是传统领奖那点章程,受奖者像大傻二傻三傻似地排队上台,双手端个硬纸印刷的奖状,说劳模不是劳模,说三好学生不是三好学生,说感动中国又感动不了中国。你看照片上把我认识的这些位哥们姐们弄地,原本一个个都是威震一方守土有功的骁将,领奖倒好,个个表情尴尬,大多是一副不好意思模样。奖状这玩意,你说单手举吧不严肃,也不好举;你说双手举起来吧,又有点像投降打白旗——这可咋整捏?!

    于是,就只好把这些与公众考古以及文物保护的想法,与当时正在跟我读硕士的黄颖商讨,由她执笔给文物报撰了篇几千字的长幅文章。文物报还真不含糊,即便是个学生写的文章,也挺当回事给刊登了,说明公众考古这事从那时起就已经开始受到了重视(原文略长,另文再发。发了两次,皆被屏蔽。何因不详,容老高再检点内容是否异常也)。

    这次接到李政短信后,我告诉她说,我曾在前几年去天津文物保护中心参观学习,陈雍老师在他们的陈列中搞过一个手铲的模型,便找出来发给了她。她第二天回信说,陈老师弄得不是她想要的那种奖杯,还随信附来她们设计的金手铲奖杯方案给我,说已经找人设计了,尽管还不尽理想。看到她们设计的奖杯,心说这可真是做了件大家起码是我期盼了好些年的大好事。我于是回信给她谈了相关看法,诚心祝她们早点鼓捣出来:

    李政:

        陈雍的设计有点过于写真,显得土了一点,缺乏艺术美感,斜着放不太好,

    立起来可能就好些。你寄来的设计也有可取之处,是站立式的,只是上面那个

    透明的白体的是什么?有点画蛇添足,叫人费解(是不是“手铲释天书”的意

    思?)。

       这种设计关键要突出一个写真性,一看就像手铲,指征性要明显,但不能

    过于艺术、象征或抽象,业内人士特别是社会公众一搭眼看不明白是什么,

    就算失败了。设计这玩意要做到三点:领导点头,专家认同,公众满意,我

    看是为原则。

       你像奥斯卡小金人就写实又艺术,而且还要好拿,有握柄,下面还要有平

    座,能放稳当。上海电影节有金爵奖,北京还搞过华鼎奖,建议你到网上去检

    索一下他们的大小各种奖杯及其模型的设计效果。我觉得这些文艺圈的比较成

    熟的做法还能给我们两个启发:一个是我觉得还要有个平面的logo标识之类为

    好,再一个就是除了一个奖杯外,烘托颁奖会场还要有大型的模型设计效果。

        以上供参考

    老高20101203

                                   一手奖状,一手奖杯,就齐整了

                 文艺圈颁奖会场的大型道具模型,用足了古代器物作为奖项名称的元素

           模型奖杯之外,还有各种平面宣传手段,右二是复旦推出的公众历史刊物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