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混迹于自然江湖


  坎昆会议正在艰难进行之中,对达成一致各国已经普遍调低了预期,而且连《京都议定书》所指定的原则是否还要坚持下去都成了未知数。日本已经正式宣布拒绝《京都议定书》的第二期承诺。由发达国家筹集用于发展中国家的300亿美元快速启动资金也只落实一半。不过钱皮预计,最终达成一个给世人看的表面文章的声明应该是不会有问题的。

  曾有人嘲笑GDP崇拜,说政府其实可以把民众分成两拨,一拨去挖坑,另一拨再去把坑填起来,两拨儿人都有劳务收入,如此,包含着劳务的GDP就有了可观的增长。

  让人笑不出来的是,这个挖坑填坑的笑话有很多的现实版,而且坑还在不断扩大。

  前几天驱车从登封十八盘下山回洛阳,车到半山腰前边的车突然减速迫使跟着减速,看到路边一警示牌上大字写着,“煤矿沉陷区,减速慢行”。沉陷区,就是前人挖走了GDP之后留下的一个坑,需要后人用“回填”这种巨大的代价,或者“减速缓行”之类温水煮蛙式的代价去填这个坑。

  这远不是严重的情况,在全国各个矿区都有因为采矿而产生的地质灾害,情况正日益严重加剧。由于采矿造成的土地破坏面积据说有两亿亩之多,这个面积相当于耕地面积的10%。

  采矿让矿主赚得盆满钵溢,最终却要由国家花钱去解决地质沉陷。但如果让矿主从收益中支付治理地质沉陷,可能就没有人采矿了。从矿主不愿意出钱治理采矿造成的地质灾害,就可以“理解”发达国家对300亿快速启动资金拖延怠慢之态度了。

  江湖有训: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人类混迹于大自然这个物质江湖之中。自然界是价值中性的,人类总以为可以从自然界获得正价值,却对留下的负价值视而不见,最终随着财富的积累,负价值也日益膨胀,最终不得不忍受负价值给予的总清算。

  “低碳”是流行热词,但是“低碳”迅速且已经演变成为和其表面含义完全背道而驰的一种逐利活动,成为商家营销的一个噱头。

  昨日看到一则新闻,说今年流行一种挂历,挂历的每一页在用完后可以撕下来当购物袋使用,实际上就是把印有日历的12个购物袋叠放挂在墙上。厂家大肆标榜这种挂历是环保低碳产品,据说还卖的不错。

  挂历如何做到低碳环保?造纸业本身就是污染大户,一个单页的日历印制成一个购物袋,用纸量少说也要增加到原来的两倍。印刷业也是污染环境的主儿,油墨本身就是一种化学污染物,纸张的表面处理也广泛用到有污染的纸张涂料。

  或许人类的高能耗生活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因素,但是,在没有人类如此奢侈地使用能源的时候,地球的气候的波动远比人类所经历过的气候波动要剧烈,很多物种没能跨过这个生存的门槛而灭绝。

  退一万步讲,即便是实现了“低碳”生活,也并不能解决人类繁衍千秋万代长生不老的极终需求。令人沮丧的现实例子就是早在人类诞生之前就一个个灭绝的物种,如恐龙。恐龙的生活在我们现在看来可谓真正的低碳,甚至可以说是零碳,它们不制造任何化学物品,不开采任何矿石能源,连它们的排泄物也是植物的有机肥料,但这种超低碳的生活并不能阻止它们的灭绝。人类是所有物种当中最贪婪的一个,但是,即便是这种贪婪是可以放弃的,去过恐龙那样的纯绿色零碳生活,就真的可以免步恐龙的后尘?